|
|
|
|
结婚俗称“娶媳妇”。旧时,妇女一般十五六就要成婚,并被视为商品买卖。由男方选择良辰吉日,将结婚时辰、礼仪程序书于红纸帖上,请媒人送往女家。女方言允后,各自开始备办结婚事宜。亲友则为出嫁女子赠送首饰、衣物、器皿和钱币,称为“添箱”。女方亲属并请妇女中的尊长者为出嫁女子开脸上头(拔除额头或颈部汗毛,将长发挽结于头后)。结婚之日,男家先在堂屋供奉祖先牌位,然后备马抬轿,按所择吉时迎娶新妇。至女家后,将所带“硬盘”(用面蒸的花馍)送给。用饭后,新妇即身着嫁装,脚穿绣花红鞋,头顶“红布”盖头,由弟妹或兄嫂挽扶上轿。在送女者的陪伴下,娶送的双方男女十六七名排成一长串,沿着男方迎亲者走来的路线返回。行至男家门口,新郎身穿长袍,头戴礼帽,披红戴花,由礼宾引路,对轿作揖,迎新媳妇下轿。“相礼”者向轿上手撒铜钱等物。这时,一人手提烧红的铧尖,浇注食醋,绕轿三圈,所谓“辟邪”,称之“打醋坛”。新媳妇进门时,由执事人口念赞诀,手提装有麸皮、谷草、核桃、枣等物的米面斗,将斗内之物向新媳妇身上投撒,俗称“撒草料”。意为预祝富贵有余,早生贵子。入院后,新郎新妇按照男左女右的规矩立于桌前,先对“天地神牌”三揖三叩,称为“拜天地”。再跪拜祖先。最后,由媒人将双方所持庚帖摆在桌上,换帖互拜。礼毕,新妇进入洞房,由新郎用擀面杖挑去新妇“盖头”。之后,新郎上炕绕转一周,叫做“踏四角”。新妇按所择方向坐,谓之“坐福”。此时,陪娘将箱柜钥匙交付新郎,新郎即付“封钱”少许。午时,宾客坐席饮酒,新郎新妇再拜先祖和媒人、宾客。至夕,新郎新妇吃“合喜面”,饮“交杯酒”,随即入洞房,待宾客。此时,小伙、姑娘们俱来耍闹媳妇,以猜谜、磕头、打趣、偷房等方式逗笑。此种耍闹一般连续三日,习惯上有“三日”之内无大小的说法。三日后,新郎陪伴新妇返回娘家,谓之“回门”。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翻身解放,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到结婚年龄的男女青年,双方自愿,即持介绍信到乡(镇)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然后,选定日期,举行结婚仪式。婚前,男方要向女方送箱柜、衣物、棉花、钱币等,结婚时女方又将其带回男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迎新时,有的新郎新娘骑自行车,有的乘手扶拖拉机或汽车。结婚仪式较简单,一般只“拜花堂”,将跪拜改为鞠躬。举行仪式完毕,主人设席款待亲友、来宾。席间,新郎新娘捧酒敬客。是晚,仍有“耍媳妇”的习俗。有的还放映电影助兴。总的迷信习俗基本革除,但50、60年代,农村仍有买卖婚姻现象,政府发现后一般予以教育,没收其聘金。近年来,政府倡导举行集体结婚仪式;有的男女青年旅行结婚。结婚习俗发生了新的变化。但也有不少人办婚事铺张浪费严重,互相攀比,大吃大喝,讲求摆设高中档家具、电器等。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