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解放前,民间住宅随地形而建,房舍座落杂乱无序。原区多为木瓦房,土窑洞狭窄浅小,阴暗潮湿。山区多数群众住茅屋草舍或土窑洞。没有院落围墙,不少人家人畜同室,卫生条件很差。唯有富户人家,住的是“四合院”,前门房,后上房,中间两边有厦房。 解放后,城乡人民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草棚基本绝迹。原区普遍建起了以砖窑为主的新农村,讲究的是“三孔砖窑一院,苹果树木两行”的布局,并且打有围墙,建有门楼。山区普遍建起“一明两暗”的土木或砖木结构的瓦房,大都是独家一院。县城居民基本上住进居民点。居民住宅经过统一规化,环境、水电、交通等方面的条件比较好。住宅都是砖木结构或者水泥结构。有楼房、平房、平板房,装饰摆设比较讲究,筑新房者还有“乔迁”之俗。迁入时贴对联、响鞭炮、放电影,主人设席待客,村邻亲友赠送各种礼物庆贺,俗称“入烟”、“烘庄子”。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