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前,民间以小麦、玉米为主食。早、午、晚三餐,以稀粥、面条、馒头为食,平时以捞面为最好,谈不上副食及油盐调料。来客或过节时吃臊子面、烙油饼,调剂生活时多蒸酿皮(亦称凉皮)、摊煎饼、包饺子等。普遍喜食“油泼辣子(biáng biáng)面”、“油泼辣子蒸馍”。多数家庭粮食不能自足。每年春季青黄不接之时,常以糠菜代食。民国十八年(1929)关中大旱,三年六料绝收,卖儿卖女,老弱饿死,青壮逃亡,当时人口减少三万多,人民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 1949年后,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除60年代初困难时期外,粮食自给有余。城市粮食定量供应,市民不为粮发愁。尤其在80年代,人民饮食改善较大,除大米、白面、玉米等主食充足外,副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牛奶、蔬菜、肉食、蛋等已进入百姓餐桌。人民的膳食结构由单一的食粮向奶、肉、蛋、菜、粮搭配食用发展,开始讲究营养价值。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