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区一般老人到60岁左右,就购备老衣(殓衣)、棺木(寿枋)。 人一去世(俗称倒头),先蒸一碗小米饭(叫倒头饭),给门上贴一张冥纸,然后,将死人停放在堂屋中间,给死人脚蹬的那边点一盏油灯,昼夜不灭,叫“长明灯”。全家穿白带孝,“烧倒头纸”,并且布置灵堂,在灵桌前再放置一个陶器盆(纸盆),还将亲友送的挽帐、纸扎花圈、纸灵堂、金童玉女等悬挂摆设在灵堂及灵桌两旁。男女孝子按辈份大小,分别跪于灵堂两边,谓之“守灵”。与此同时,要派人给有关亲友报丧。给死者的娘舅通知时,必须由死者的儿子或孙子中一人披孝前往。死者从去世这天算起,一般只停放三天;第一天请风水先生选择墓地(叫看穴),请人打墓;第二天成殓;第三天埋葬。发葬前一天请乐人,赁棺罩。下午,将棺罩撑放在街道正中,叫“亮罩”。晚上,孝男在乐工的陪奏下,拄着哭丧棒,穿着孝衣,打着灯笼赴祖坟烧纸,称“叫灵”。晚上女婿、外甥和出门的女子在这天晚上要点戏请乐工吹奏。有的为了扬名显祖,还在街上唱大、小戏。在点完戏之后,至亲按辈份、长幼在死者灵堂奠酒。形式多种多样,有三跪九叩,最多有36奠。 发丧,也叫送埋,都在上午十二点前进行。起灵时,扫墓的先走,渭河南由一长儿媳妇或长孙媳在其娘家人的搀扶下,手提一斗,内放一条帚去墓地打扫(叫“扫墓”);渭河北“扫墓”由女婿或外甥担任。起灵后,鼓乐开路,孝子扯纤,孝女扶棺,在孝男中的长子或长孙在其舅家的搀扶下顶着“纸盆”(里边有盛倒头饭的碗和纸灰),长孙或长重孙打着路幡,徐徐而行。沿途扔撒纸“钱”,经过第一个十字路口时将纸盆摔碎。棺材入穴后,由亲友点火烧纸扎致祭,女孝子围坐坟边痛哭,男孝子先离坟地在人们归来的路旁跪倒,遇抬埋的乡党过来,叩头致谢。 葬后三日内,死者的至亲从埋葬之日起,白天给去世的人要送水(称“点汤”),即提一个茶壶,沿途浇洒,直到坟地,连续三天三次,每次的人数只增不减。晚上,将麦草围坟点着,叫“打怕”。从死之日,以“七天”计算,其中“头七”、“三七”、“五七”必祭,“二七”、“四七”、“六七”、“终七”一般空着不祭。在死者去世满一百天叫“百日”,要祭;满一年叫“头周年”要祭,二周年不祭,三周年要祭。在封建时代,凡死者的至亲在服丧期间,士不应试,官不莅位。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