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本县人民历来重视这一节日。清光绪《凤县志》载:“每岁上元灯节,醵金结社,扮演百戏。如龙灯、走马、烟火、秋千之类,扎束甚精。社内有力之家,教习抬歌,择娟秀子女扮演,衣妆服饰,务出新奇,更兼宝玩毕陈,匪但磬其家藏,亦且取之外府,极一时视听之娱。游戏通衢衙署,每至一处,彩红酒果赏耗,务各从丰……火树银花,为近境所不多见。” 这一天各家饭菜丰盛,下午给祖先坟茔挂灯,晚食“元宵”。从正月十四至十六日,连续三夜,家家张灯。儿童手提各式灯笼穿游于街头巷尾,谓之“游灯”(十四日谓“试灯”、十五日谓“游灯”、十六日谓“送灯”)。处处灯火辉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除游灯外,尚有大、小戏助兴,高跷、狮子、舞龙、竹马竞相嬉戏。大戏多请外地戏班或当地业余剧团,搭台演唱;小戏是木偶、灯影、自乐班演唱。是时,凤州城内关岳庙和东街山神庙前还分别搭起“灯山”供人观赏。灯山亦称“马尾纱灯”,系由大型木架和马尾纱构成,中分许多小格,格上糊以马尾纱,上绘《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内容的连环画。节日前竖立街头,节日夜晚,每格后各燃一支蜡烛,近可分明看清画图,远可看见烛光重叠,俨然似灯火组成的小山,故名“灯山”。灯山建国后元宵节仍搭设,至1967年“文化大革命”后中断。 正月十六日,人多出外游玩,名日“游百病”。当时凤州城居民,男女老少皆喜登城环游,据说可祛邪防病,保全年健康。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