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庙会祭祀 一 上九会 旧时,农历正月初九日,凤州城北消灾寺、张果老洞同时举办庙会,称“上九会”。 初八以前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道士、居士相继来到庙内筹备办会。八日晚上,两寺各点亮九盏红灯笼(象征上九)高悬寺庙屋檐下,由于寺居山顶和山腰,从凤州城仰视,宛如天空突然出现两排明星,分外壮观。加之,是时庙内钟鼓齐鸣,管丝之声交相呼应,更给山城增添无限神奇色彩。故是夜,凤州城居民多登北城墙观赏。 初九日,凤州和远地来的善男信女,纷纷登山朝庙。人们先到张果老洞、消灾寺烧香敬神,然后来到果老洞下的洞坪赶会。这里,摊贩云集、商品纷陈,土特杂货,风味小吃,应有尽有。人们可以尽情选购、品尝自己喜爱的东西和食品,至夕阳西下,庙会方散。 庙会期间,凤翔县长途贩运者,带来一些民间工艺品,更给庙会增添不少色彩。其中泥做的娃娃、老虎、小狗,纸做的拨浪鼓,竹做的咪咪,木刻的刀、矛玩具更是小孩们竞相选购的东西。 建国后,庙会被废。 二 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一年之中期,旧时为超度亡魂、祭奠祖先的日子。是日,家家到祖坟祭奠,夜半在大路边烧纸钱,赈祭无后嗣的孤魂野鬼。凤州城内广佛寺,举办盂兰盆会,由和尚诵经施食。晚上,城北嘉陵江上,一朵朵莲花形河灯在水上飘浮,是为“放河灯”,也是祭奠亡魂的一种形式。 三 噹噹会 旧时,农历七月十七日,南岐山下的龙王庙举办庙会,因是时进入雨季,庙会期间多遇雨,屋檐滴水噹噹作响,故称“噹噹会”。会上不念经,主要由巫师跳神弄鬼。其特色是,巫师们各持一把羊皮扇鼓,边敲边舞,晚上还有用羊皮扇鼓作乐器唱小曲的活动。 四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又是一个祭奠亡人的节日。由于从这天起已进入冬季,所以家家在祭祖时除焚纸钱香蜡外,还特别要焚烧纸衣纸裤,以示为亡人送去寒衣。故当地有顺口溜日:“十月一,送寒衣”。此俗一直沿袭至建国后。 五 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日。事前备好灶糖(当地多为包谷糖),烙好灶饼(又称灶干粮,常年12个,闰年13个),敬献在灶神之前。天黑后,向灶神焚香叩头,然后以灶糖糊灶神口,意为待其升天后多言好事勿说坏话。遂将灶神像由神龛撕下烧毁,将灰与麸皮、麦草节掺合,黄表包裹,投入河中,意为送灶神上天。 六 打春 旧时,把立春称打春,县衙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先是用纸糊一只春牛,按占卜所定,将春牛放置在县衙门的门扇上,然后众人将门扇抬到广场中。此时,知县先祭天地,后用鞭子在纸牛身上抽打3下。观众遂蜂拥而上,争撕春牛的纸片,带回家去,置于牛槽之下,以为可为牛除瘟去病。是日,孩子们也各拿春鞭、春花作放牛的游戏。 此外,民间还流行说春的活动,一人扮春官,手端一泥牛,至各家各户说春(说祝愿人寿年丰的吉利话),主家则以钱粮酬谢。打春牛民国初已废,说春仍在有些乡村流行。 七 游城隍 农历八月初二,相传是凤县城隍的诞辰日,凤州西街城隍庙举行盛大祭祀活动。除烧香、焚表、献供、朝拜外,还要将城隍像置于大轿中,抬出游行,绕城一周后,再将城隍置于戏楼之前,开大戏以示祝贺。 八 祭孔 清时,非常重视祭祀孔子,分春秋二祭。春祭多在农历三月举行,秋祭在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举行。春祭供奉少牢(羊、猪),秋祭供奉太牢(牛)及六谷(粮食)。由知县和奉祀官任主祭,县衙文武职官和庠、贡生员、乡绅陪祭。祭典盛大而隆重。祭后由奉祀官将祭品分送各参加祭祀者。此祭清朝最盛,民国逐渐衰落,建国后终止。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