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始于魏、晋,逐渐成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凤翔人在节日前几天,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均放假过年。在外地的干部、职工、学生回家团聚。 进入腊月后,人们即开始置办年货,购买新衣、新家俱。腊月二十三日前后,清扫卫生,蒸馍买菜,杀猪宰羊,一切吃、穿安排妥当。腊月三十这天“糊花窗子”(三年守孝者例外),窗花有印花、剪纸、亮格、彩格等,内有狮子、老虎、花、鸟、虫、鱼、戏文人物等,贴年画、春联,焕然一新。除夕之夜,户户灯火辉煌,各家老幼欢聚一起,饮酒守岁。 正月初一 从凌晨起各家各户男人们开始烧香点烛、接神、放鞭炮、烧柏叶,女人们烧水做饭。吃过臊子面,孩子们和大人都穿起新衣服、新鞋、新袜子、戴新帽,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要发给晚辈“压岁钱”。先家庭、后家族,挨户拜年互相祝贺。村上的小伙子们集体敲锣打鼓、演社火,游戏、娱乐。 初二至初四给亲戚朋友家拜年。 扫“五穷” 正月初五,又叫“破五”。凌晨各家送神,从里屋到院子放鞭炮,再放到大门外,还要在室内、井里放大炮。从里到外,清扫一遍,把垃圾移到院外,点火烧尽。以示把晦气、穷气、邪气都赶跑烧绝。 元霄节 正月十五日称元霄节。从初六开始,城镇有了灯笼集市。舅父、舅爷给外甥、外孙,岳父为女婿、女儿送灯笼。形式多样,有火旦、八棱、莲花、炉灯、猴灯等。一个灯笼配两个蜡烛。灯节期间,乡村热闹异常。游艺项目有地台戏、社火、耍狮子、跑竹马、玩海蚌、唱小曲等。白天有马社火、车社火、高芯社火、玩龙灯、耍狮子,演高跷等。元霄节晚上是灯节的高潮,集镇上有灯会、灯山、灯海、灯谜会。各村焰火会,小曲、江湖、社火不出村,只在本村表演。正月十六申都、马村等生产焰火的村子,常大放焰火。正月十六日是年节最后一天,这天清早,全县男女老幼,除留看守门户者外,都要出门“游百病”,有近有远。社火、高跷、狮子、龙灯等文娱节目,到外村演出、联欢,加强村与村之间的团结。建国后,过春节的迷信内容减少了,编演的文艺节目多是以旧形式、新内容,宣传党的政策。 “二月二 ” 农历二月初二。建国前,把这天叫“龙抬头”节,每年二月二是“惊蛰”前后,万木复苏,大地回春。从明正德年间开始,农户要贴《天子耕田图》的木版画,画上题有:“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古人杳然不见面,今日纸上又相逢”。这幅“劝耕图”,示意“二月二”惊蛰之后,赶快春耕,指望春种秋收,五谷丰登。现在到“二月二 ”这天,全家人商量一年生产大计。 清明节 在三月初十左右。 春秋时,介子推随晋文公流亡国外,因绝粮,他以股肉飧晋文公。文公回国为君,大赏随从群臣,遗漏介子推。介子推遂与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为找他,便烧山想逼他出来,因他坚不下山而被烧死。后人以清明节为纪念介子推之日。晋文公又为先秦康公舅氏,凤翔旧有“孤魂庙”,就是纪念介子推的。每逢清明节日,家家准备供饭供果,给“亡亲”上坟、扫墓、修坟、压纸钱,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建国后,清明节也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或重五。凤翔县每逢“端午”,给外甥、外孙送裹肚。还有插艾蒿,饮雄黄酒,戴香包,驱五毒,吃油糕、粽子,用海蘖花茎捣碎加白矾,给小孩捂手捂脚以避瘟气等习俗。还给孩子们扎五色绳,戴手搓头绳项圈,祈求“长命百岁”。 “六月六” “六月六,晒丝绸”,至今有此习俗。这天晒书籍、衣履防蠹。 乞巧节 过去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姑娘“乞巧”。从六月六日,未婚姑娘用绿豆、大麦、豌豆、谷子、高粱五色粮种,泡入水内,置于橱柜之中,后浇水,随长随用七色丝线捆扎,直到七月初七夜晚取出“露面”,名曰“巧芽”。尔后,放在桌面上置于村庄中心,姑娘们互相参观比赛,看谁的“巧芽”生得白、长得高、花样多,谁就被公认心灵手巧。就会有一个好女婿,夫妇会天长地久,白头到老。这也是一种自我占卜活动。有些地方流行有“乞巧会” 。建国后,逐渐衰落。 中秋节 中秋节前,都要给娘、舅家送“月饼”,在外的儿女们回家省亲团聚。 十月初一 为祭祀节。家家户户到“亡者”坟里烧纸钱。还有用五色纸糊成衣裳烧在坟地的,称送“寒衣”。凤翔县部分村民中仍留有此风。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吃腊八粥。民谚:“鸡儿鸡儿吃腊八,吃到肚里屙疙瘩。树儿树儿吃腊八,吃了腊八长丈八,狗娃狗娃吃腊八,吃了腊八把欢撒”。“天吃腊八风调雨顺,地吃腊八五谷丰登” 。 “辞灶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指腊月二十三(四)这天,人们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后,家庭主妇开始烙灶干粮,男人们到集上买灶糖。到了晚上,供献“灶神”。建国后,仍有烙干粮,吃灶糖的习俗。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