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 春节 建国前把春节叫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人们普遍把过年和祭祀结合起来,认为是时,祖先和家神都回归宅舍,共度节日。因此,不论贫富,都尽力把祭祀搞好。一般人家,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每天早、中、晚要向祖先、土地、灶神、天地焚香叩拜,吃饭时,先向祖先、家神敬献一碗。有钱人家,五天内香蜡不断。除家祭外,前来拜年的亲友,一进家门,先向主人的祖先叩拜,然后再向主人拜年。 正月初一,不串门,不访亲友,商人关门停市。家家户户饭菜力求丰盛。穷人家抱定“宁穷一年,不穷一天”的想法,也要把饭菜弄好。一般早饭吃臊子面、饺子,中午炒菜饮酒,合家聚餐。主食多为米饭或馒头。初二后开始向亲友拜年,礼品以点心、挂面为主,建国后则以糕点和糖果烟酒为主。 正月初五称“破五”。清晨,家家再次祭奠神灵,打扫卫生,将垃圾集中送至河滩或耕地中,然后焚香鸣炮谓之“送五穷”。在农村,这天早晨吃搅团,以示新年已过,勤俭之风不可忘记。 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明令规定阴历年改名春节,机关、团体、厂矿、学校放假3天。破除迷信,提倡新风,节日中不再有祭祀、迷信活动。家人团聚,改善生活;放鞭炮,敲锣鼓,看电视,开展文娱体育比赛;亲友间互相登门拜访,互贺新春;驻军与当地群众举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 二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本县人民历来重视这一节日。清光绪《凤县志》载:“每岁上元灯节,醵金结社,扮演百戏。如龙灯、走马、烟火、秋千之类,扎束甚精。社内有力之家,教习抬歌,择娟秀子女扮演,衣妆服饰,务出新奇,更兼宝玩毕陈,匪但磬其家藏,亦且取之外府,极一时视听之娱。游戏通衢衙署,每至一处,彩红酒果赏耗,务各从丰……火树银花,为近境所不多见。” 这一天各家饭菜丰盛,下午给祖先坟茔挂灯,晚食“元宵”。从正月十四至十六日,连续三夜,家家张灯。儿童手提各式灯笼穿游于街头巷尾,谓之“游灯”(十四日谓“试灯”、十五日谓“游灯”、十六日谓“送灯”)。处处灯火辉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除游灯外,尚有大、小戏助兴,高跷、狮子、舞龙、竹马竞相嬉戏。大戏多请外地戏班或当地业余剧团,搭台演唱;小戏是木偶、灯影、自乐班演唱。是时,凤州城内关岳庙和东街山神庙前还分别搭起“灯山”供人观赏。灯山亦称“马尾纱灯”,系由大型木架和马尾纱构成,中分许多小格,格上糊以马尾纱,上绘《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内容的连环画。节日前竖立街头,节日夜晚,每格后各燃一支蜡烛,近可分明看清画图,远可看见烛光重叠,俨然似灯火组成的小山,故名“灯山”。灯山建国后元宵节仍搭设,至1967年“文化大革命”后中断。 正月十六日,人多出外游玩,名日“游百病”。当时凤州城居民,男女老少皆喜登城环游,据说可祛邪防病,保全年健康。 三 二月二 本县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谣语。当天,城镇乡村,都有爆包谷花的习俗(有的爆荞麦、大米或炒黄豆),认为经过爆花后的灶房,本年没有害虫。有的人家还将包谷花插在酸枣剌上,形同一束盛开的梅花,以敬献家神和祖先。 是日,河口镇有传统的农会,主要交易农具、山货、牲畜,县内各乡镇农民及邻县农民,纷纷前去赶会,或购买农具以备春耕,或购买各种竹木家什,以备全年生活所需。期间,有大戏(秦腔)和其他文艺节目助兴,十分热闹。建国后改为物资交流会,规模较前更大。此会从明代开始,沿袭至今,经久不衰。 四 清明节 每年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是扫墓和祭奠祖先的日子。节前数日,家家都为祖坟“挂纸”(将白纸条挂于墓上,又称“挂陌”)。是日,有的人家担“锅子”(火锅)、携献食,到祖先墓地祭奠;有的为祖坟培土(称“培坟”)、栽树、立碑或修葺坟堆,以示对祖先的悼念。一些公职人员、学生常常结伴外出,游览名胜,欣赏春景。 五 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本县民间多称“端午节”,也有叫“重五节”的。是日,民间多于中堂挂钟馗像,门口、窗口插艾蒿、菖蒲和张贴神符,以为可避邪气。女孩子于凌晨早起,赴野外以艾叶上的露水抹发,并系艾叶于发际,以为可祛邪秀发。早饭吃粽子、油糕、饮雄黄酒,并以雄黄涂抹耳鼻,以为可避瘟虫。妇女、小孩于手足腕系五色丝线,称“戴花花绳”。小孩戴花围肚(称斜角),穿花鞋、戴香包,并有互相抢夺香包的习俗,称作“缴包”。建国后,这一天仍吃粽子、油糕、门前插艾蒿,其余已废。 六 六月六 民间认为农历六月初六为吉祥和气温最高的一天,故惯于是日曝晒衣物、毛皮,有“六月六晒六绸”之说。据说此日晒过之衣物,能防潮抗蛀。此俗一直沿续至今。 七 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称七夕节,本县也叫“七巧节”。民间有祭祀“巧娘娘”(也叫掐巧)的活动。事先,将豌豆浸水,待其发芽至2尺许。七夕之夜,于庭院设祭棚,用彩纸制作一女子,立于秋千之上,称“巧娘娘”。再将豌豆芽分置两侧,摆各种瓜果祭品,烧香祭祀,儿童列队围绕祭棚行走,并唱祭歌。祭祀完毕,女孩子们回于灯下,各将豌豆芽折断一节,置于盆水中视其映于水底的影状、卜测自己未来的巧拙和命运。 八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城乡均极重视,家家以月饼敬献月亮,祭祀家神祖先。 月升之际,于庭院中陈设月饼、瓜果,对月敬献,焚香礼拜,名曰“献月”。后全家围坐边吃边谈,深夜方罢。当日,亲友间多以月饼互相馈赠。 九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民间多吃腊八粥。凤州一带的腊八粥,多以麻食、碎糊面、饺子为主食,配以黄豆、大米、大珍之类加入,象征年景丰收。腊八面多在先天晚上做好,次日凌晨烹熟,首先向街坊邻居端送,然后自食。此外,还要用腊八粥饲喂家畜家禽,认为可使膘肥体壮。在农村,还要把腊八粥抹在各种树上,认为可使树木叶茂果繁。有的地方,先天晚上,将一碗水放置院内,腊八节早晨看碗的何方结冰最厚,认为来年冰厚的那个方向定获五谷丰收。 十 除夕 凤县民间把除夕(农历腊月30日)称作“大年三十”或“三十晚上”。是日,不论贫富先要上坟,意为请祖先回家过年。富有之家,下午蒸年馍、贴春联、糊窗花、设置祖先神龛,屋内贴年画,桌上陈设香炉蜡台,供各种献品(又叫献饭)。有的还在院内栽一棵松树,供奉天地之神。黄昏后开始祭祖敬神,神龛上蜡烛通明,香烟缭绕,下辈为长者叩首拜年,长者为幼者送压岁钱。然后合家围坐桌边,吃团年饭,烤木炭火(有三十晚上烤大拢火的说法)。半夜子时,于户外放鞭炮,意为送旧迎新和迎接祖先、家神进宅。此后,便进入过年的活动。贫穷人家年三十晚上则很凄凉,屋内仅设一纸牌位供奉先人。牌位前或用碗或用升子盛以沙子或包谷,作插香、蜡之用。既无丰盛的团年饭,孩子也无压岁钱。更有甚者,一些高利贷者,多在是日登门索债。无力偿还者,则逃往外地躲避,妻儿子女独守空房,自然无“团年”可说。故当时有这样的民谣:“财东过年哩,穷人过难哩”、“(过年时)富人家花天酒地,穷人家妻哭儿啼”。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