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解放前,男方择定婚礼之日后,以礼物托媒人送婚书至女方,称“请期,,(俗称打单子);婚期既定,男、女两家分头筹措婚嫁事项:男方制作家具,备办酒席,女方备办嫁妆。婚前一天,男方与媒人送酒、肉、米、面、布匹等礼品到女方,富户还另加金、银锞及首饰馈赠,称“过终”(俗称过表礼)。婚日,双方张灯结彩,喜气洋溢。男方雇人抬花轿、接新娘子小轿和盛陈衣物、礼品的抬箩,在鼓乐伴奏下到女家迎亲;女家款待贵客之后,新娘顶红盖头、穿红绸袄、系罗裙(富户女子戴凤冠、穿霞披),堂前拜辞祖先,拜别父母,由其舅父或表兄背上花轿(富户女子由伴娘搀扶上轿),并由其姑、姨、弟、妹等护送嫁妆相送。花轿至男家门口,鼓乐高奏,鞭炮齐鸣。新郎身穿礼服,在“宾相”的向导下,对轿作揖迎新娘下轿,“执事”手提木斗,抓草、豆向新娘抛撒,称“挞煞”。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沿铺地红毡,跨过“圣子”(木织布机卷纱轴)、‘‘凳子”,入中堂,拜天地后入洞房,新郎揭去新娘盖头,喝交杯酒,吃添丁饭,然后转向席间,在“宾相”致谢辞中,向众客敬酒。席罢,男方向送亲者馈赠礼品,女方为新娘装箱后返回。入夜,邻舍年轻人前来“闹房”,戏谑新婚夫妇,迨至午夜方休。婚后第二天,新娘在新郎陪同下,回娘家省亲,称“回面”。新娘“见三”、“转五,,(由娘家在第三、第五天接I:ii)和“住十”(第十天娘家)等俗。 解放初期,婚俗未改。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平坝青年结婚由双方商定日期,持介绍信到乡(镇)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并将女方户口迂至男方,择日举行婚礼。边远山区,旧婚俗礼仪不时出现。1980年以后,城镇集体婚礼始兴,也有旅行结婚者。由于农村生活水平提高,青年结婚讲家具、陈设者渐多。婚礼馈赠衣物逐步高档化。迎亲多用汽车、拖拉机。当晚,还包放电影助兴。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