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秋节是一个极富诗意的佳节。历代文人学士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魄丽诗篇。有的专题咏月,有的讴歌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有的感时伤世而“托月抒情”,诸如“皓月当空宝镜开,云间仙籁寂无声”(李朴)、“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蔡襄)、“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王玉圭)和“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毛泽东)等等。 中秋赏月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虔诚的祭月活动处处可见。这一古风最初也由王宫兴起,历代帝王都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社制,后来逐渐普及民间。每当中秋之夜,农民和小市民总要在院内设案,摆上红枣、核桃、黄梨、白藕和月饼之类,邀明月食果啖饼,天上人间同乐。丰盛的供品实际上是黄金季节的象征。经过了七八个月的耕云播雨,终于盼来了收获的日子。所以,《诗经•七月》中有“八月其获”的记载,可见农民称中秋月为收获月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传说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用月饼夹纸条,约定八月十五日造反。从祭月陈列的各种供品看,它们的特点共同体现了一个“圆”字,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按照古俗,这一晚住娘家的媳妇,浪迹天涯的游子,必须回家与亲人们团聚。如果“月圆人不圆”,那是最痛苦的事。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以及“今晚窗前月,闺中只独看”(杜甫)这类诗作,都通过望月这一特定情景,真实而委婉地抒发了身在异乡、怀念亲友的情思。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