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俗话说:“丧当大事。”安葬的前一两天,凡属亲友、家门,都要准备吊奠物品,至灵前叩奠致哀。所送奠仪各不相同,一般除香蜡纸炮、大肉献食,有送花圈的,有送挽联、挽幛的。亲生女儿多送金山、银山、童男童女、挽幛等。幛联词语表达自己与死者的关系和深笃的感情,一般只写四个显赫的大字。 对老年男写:福寿全归、星殒南极、乡贤不再、德范永垂等等; 对老年女写:欧柳遗范、驾鹤仙游、瑶池添座、淑德不泯等等; 若系中年文人则写:哲人其萎、诏赴玉楼、天丧斯文等等。 有些困难户,父母亡故后只能简单殓埋,凑合一副薄棺材就行了。停柩存家的时间很短,三两日就抬出门。安葬时仅对丧夫进行素餐招待。讲究丧仪、隆重治丧的全是经济富裕的人家。诵经期间,一家人无论大小,穿上孝服沉默肃穆,几乎见人就要叩头。每日三餐向亡灵敬香献菜,女眷还于早晚围柩痛哭一场。这种哭称为“举哀”,有真哭也有假哭。妻子对丈夫、儿女对父母,或者血缘亲近、感情深厚的,当然是伤心真哭;至于远房亲眷,欲哭无泪,不哭又不妥当,只好用手绢蒙住脸干嚎几声。哭,多是诉说苦情。例如:妈呀,什么呀,你死得好苦呀,为啥不把我叫上一路去呀……开头语都是公式化,接下去才是抒情编词,声音哀婉,颇能使听者心酸落泪。但也有些姑嫂不和睦者,往往借哭丧之机彼此攻讦,以泄私愤。 孝子都有见人就叩头的习惯。这种叩头并不注重人家的吊奠,也不必双膝跪地,只把右腿一弯,两手一垂,有所表示就行了。据说,多叩头可以为父母“解罪”,因此有人取笑孝子说:“孝子的头,值狗求”。 请僧道念经,最少一天,人数也不固定,但不能少于七人。每日茶饭全由主人招待,终日响器不停,哭声不断。有些爱讲排场,还在院子里搭经棚,或在大门口搭礼乐台。对前来吊奠的重要宾客.来去都要奏乐迎送。 死者的灵牌是临时写成的,多系白纸写就,不能长期保存。若要另置死者的“神主”,便用长约一尺,宽约三寸的夹层木牌,以玻璃匣镶嵌,在木牌上正楷书写“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神主”,神字右边一“竖”不写,主字上面一“点”不写;木牌夹层内正面书写死者生卒年月,享年若干岁,最后请当地有名望的老年人点主。待点主人一到,孝子便在大门口跪迎。举行点主仪式时,点主人用新毛笔蘸朱红把“神”字右边的一“竖”、“主”字上面的一“点”添上。因为这个礼节是喜事,孝家通常要专送一桌酒菜到点主人家里表示酬谢。 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的方式较多。在点主之后马上举行“家祭”。请来礼宾先生行“三献礼”。家祭时要宣读祭文,在礼宾先生诵读祭文时,堂上高烧香烛,全家人按长幼伏跪在地默哀。有些人家还请“歌诗童子”(约十三四岁的男童,平时在私学读书由老师进行过培训),在祭文读罢歌诵《诗经•蓼蓼者莪》这一章,举行一献、亚献、终献之礼。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