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建国前,大部分乡民以食小麦、糜谷、豆类为主,间食野菜。食油很少,调料非常简单,多为盐、醋、辣子三样,贫苦人家,惟盐而已。山区农民则以食土豆、谷豆类为主,贫苦佃房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若遇荒年,即以榆钱、荠荠菜等糊口充饥。 平时家常吃饭,每日早、午两餐。早饭蒸馍米汤,午饭面条。若来客人,早饭稀饭里杂以豆类,谓之“豆子饭”,午饭烙油馍或擀细面,增加蔬菜,和辣子、盐、拼够四碟,谓之“改样饭”。农忙时,一般增加一顿晚餐,俗称“喝汤”,有时农活繁重,还往地里送半早打点,谓之“喝的馍”。农村吃饭,男人多端饭碗聚村道,边吃边闲谈,名曰“老碗会”;新媳妇吃饭不出灶房,给大人小孩子舀饭、端饭,全家吃饭毕自己才用。一般农家各自都腌酸菜、晒浆水代作醋用。到冬天,早饭吃稠饭稠稀饭就酸菜。夏天中午吃“浆水面”。除此,用油菜籽、棉籽自己榨油或换食油,用豆类换豆腐、粉条,用柿子做醋,自种蔬菜,生活基本自给自足。比较富裕的殷实之户,吃饭讲究高桌子低板凳,每餐四菜,主副搭配。官绅富商,则重于副食,肉、蛋、酒顿顿不离,来客过事,则更丰盛。平常饮用,穷人喝开水、凉水生水;富裕人家讲究唱茶,冬喝砖茶,夏喝陕青。 建国初期,农村生活基本保持旧习,但普遍开始重视饮食卫生,吃饭注重定时定量,主副塔配。到六十年代,由于天灾和人为原因,粮食减产,生活困难,一度农民餐食以杂粮为主,甚至“瓜菜代”。不少地方粗粮细作,玉米、金银卷成了新兴食品。1978年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连年丰收,温饱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农民常年主粮是白面,“油泼辣子蒸馍”顿顿不离。逢年过节、来客招待,花样多变,水饺、臊子面、煎饼、肉碗子等十分丰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在农民丰衣足食,一年四季吃主粮,副食蔬菜品种很多,城镇高、中、低档酒店、饭馆比比皆是,农民说“农村天天过年”,城里天天“过事”。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