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龙王爷管水,天旱向龙王要雨,按说雨涝应求龙王止雨。但实情总是旱时求龙王,以至偷龙王,刺激龙王,其仪式之隆重,规模之宏大,堪称热闹一时。常见的是合村求龙王下集《偷龙王》一文曾做过介绍。有的父母官还亲自挂帅,动员全县衙的人加入这一行列,《韩城县志》载,清朝某县令在任时,正逢大旱,城中龙王庙求雨不应,遂率部属去郊外求雨数日,仍不灵应,一行竟徒步一百二十多里,去西山深处的九郎庙祈雨。而阴雨成灾,却从无人去求龙王。是因为龙王爷只管兴云布雨,下则由它下去,还是韩城十年九旱,涝灾太少的缘故?不得而知,只知道韩城另有祈晴的习俗。 韩城地处渭北高原东北端,东临黄河,再大的洪水也排得掉,突发的集中降水虽能造成灾难,但来得快,去得也快,还未来得及祈祷已经过去了,要解决的只是善后的问题。祈晴只为禳除造成灾难的连阴雨。阴雨连绵,或者成熟的庄稼不能收割,或者垛在场里的庄稼碾打不成,或者空出来的田地下不了种,都会造成很大损害:这是一方百姓共有灾难。具体到某个家庭,刚挖开地基遇涝砌不成基础,立柱上梁后遇涝盖不上屋顶,住在土窑里遇涝有可能塌方,此外,娶媳妇、嫁女儿、丧葬、外出等等,在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道路坡桥原始的历史条件下,都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不便。天是,祈晴习俗自然而生。只是,这一习俗仅由妇女们在自己家里进行,也就谈不上什么规模。 韩城祈晴有两种方法,一为“立棒槌”,一为“贴和尚”。棒槌立在自家院里。党家村四合院院子青砖铺墁,就立在院子中心,有“天心石”的,便立在“天心石”上;有的地方院子不曾砖墁,遇雨泥泞,便就近立在门前礓子下边:总之必须立在雨地。立时,槌把朝下顶朝上,有的还在顶端放块炭火。用这种办法驱除淫雨的原因是什么?推测起来,俸槌是洗衣时击打衣裳用来清除污垢和水份的器具,自当具有驱水作用;棒顶放炭火,水火不相容,用意也应是与水抗争。槌把朝下竖立,固然有把端较平容易立住的缘故,想来也就有将棒头朝上,向老天示威的用意吧。 贴和尚先要铰和尚,把黄纸折叠剪铰,共铰十六个,每个和尚手执一把条帚,一个跟着一个,排成一队,领头的和尚前面竖起一架仍由黄纸铰成的云梯。十个和尚可水平排成纵列,也有人铰成从后到前一个比一个高,如同依次站在陡峭的台阶上一样。让和尚手执条帚排队上云梯,用意是让和尚上天清除雨云。佛教旨在普渡众生,有种种驱邪祛不恶的经文,和尚也就应有驱除淫雨的能力吧。剪铰好的和尚和云梯,就贴在自家院中的檐墙上。贴和尚是求和尚帮忙,因而就有了祈求并许愿的歌谣。贴好后总要作揖,有的还焚香,一边念道:“和尚和尚(“尚”,方音读chuo),把这事儿挪过,事情只要办妥,给你献白馍馍。” 立棒槌和贴和尚应是两种原始的抗争自然力的所谓法术,祈晴时,或棒槌,或和尚,用一种即可,也有双管齐下的。遇到影响收种碾打的涝雨。许多家户不约而同在自家祈晴的当然有,但在党家村,从未听说过村政出面组织这种事情,因此,比起偷龙王,其规模气势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又因为形式简易,其生命力则要强得多,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农村仍较为普遍地存在。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