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皮影时腔又称碗碗腔是华阴古老的地方传统戏曲之一。时腔流行于秦陇一带,在陕西尤以二华地区最盛行,为群众喜闻乐见,故又称华剧。早期的华阴皮影时腔的有关史实,无籍可考,根据现在的民间艺人回忆,只能了解到清末民初以后的一些情况。民国初中期,皮影时腔相对老腔而言更为盛行。经常演出的班子有十多个,当时最有名的艺人有三娃(即家娃、来娃、安娃)最有名的箱主有三坤(即西坤、耀坤、丙坤)、演唱艺人除三娃外还有记事、长命、灶火等。这些艺人的演技都很高超。唱、拉、弹、打无所不精。其中有些演技已无人继承。家娃有两个徒弟,一个叫同州、一个叫安运,他们演唱的基本功都很扎实。特别应该提出的是华阴东乡的艺人长命,对华阴以后时腔的继承发展贡献很大。他后来双目失明,但还能靠记忆唱几十本戏。生旦净丑无所不通。他是长才等著名艺人的启蒙师父。长才还有一个舅父叫德润,演技也很高。后来,长才等人就主要跟他学戏,在徒弟里,史长才、段转娃和王平安最为杰出。史长才最大,段转娃最小,师兄师弟一起学艺到二十岁左右。长才和转娃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学,唯独平安家里小康日月,少年时就有一定的文化教养,能读能写,因此在学艺中进步较快。至于长才和转娃因为目不识丁,只能靠师父逐句地教唱,死记硬背,拿下一本戏至少也得花费几个月的功夫。在旧时,师父收徒弟不能草率,先要送礼,接收时还要焚香、给师父行三叩九拜的礼。在传艺中,徒弟若是失误和漫不经心,就要遭到体罚,人称这为"忤孽教",师父体罚徒弟的方式一般是顶乐器。由于悟性的差异,转娃受到的体罚最多,而且往往顶的是大鼓。每逢出门演戏,徒弟要小心的服侍师父,必须学会吹(灯),拉(驴)打(铺),由于长才等三个徒弟对师父殷勤扶侍,师父对他们也是悉心传艺,从无保守。他们三个很快地掌握了全部的传统演唱技艺,各自显露出了自己卓越的才华,很快达到了独立的演出水平。他们到二十岁左右,就能各自领衔出台了。在民国十年前后,长才等三人都在社会有了一定的名气,他们各自找下箱主分班领戏去了。当时长才领的是张自强的箱,取名叫"强盛班";平安领的是卫忠臣的箱,取名叫"三胜班";转娃领的是张耀坤的箱,取名叫"坤声班".平安的名箴手叫赵灶火,后来接了卫忠臣的箱。当时的箱主都是地方土豪,艺人因为一没钱置戏箱,二因要找个地方靠山,就得领他们的箱,用箱主的名义唱戏。箱主一般并不一定索取报酬,破损了还得补充,主要图个名。这样,箱主就与艺人结成了一种特殊的依存关系。 在解放前夕到解放后的一段时期,长才,转娃,平安是时腔舞台上的三颗明星,他们在艺术上各有千秋。史长才是小留村人。1880年生,后来迁移到渭北,他为人木讷,不好应对,但学戏悟性极高。他的哥哥叫长娃,是个有名的打后槽的,兄弟合班演戏,都不识字。长才长于旦角戏,人称他有天生的女娃嗓子。缠绵委婉,但早期因理解不了戏文影响到他的艺术效果。箱主张瑞叉(张自强)看到这里,就专给他请了个所谓"提马头笼,,的(就是秀才一类人)给他教戏文,很快地提高了他的文化素养。此后,他在演戏中的文学韵味不断得到加强,逐渐进入到高雅的艺术境界,群众对他的评价是"字文好,有味".尤其是一些有知识的上层人对他的唱腔更为钟情,不少人以能哼几句长才的时腔为风雅,当时的社会名流如王润亭,薛广池、潘渊、张浩青等,都是他的戏迷。长才的唱腔声情并茂,尤其以三不齐句式唱的最好,他常唱的有李十三的"十大本",还有苏秦拜相、张仪拜相、劈山救母、龙风还、杨龙开弓,林姑妹,陈姑赶船,风仪亭,回明珠和四本蛟龙驹等。收麦是长才的签手,技术特高,他一手可以挑四个不同动作的皮影、栩栩如生。他的儿子叫锁儿也是个好签手。长才的戏在华阴西部一直到华县一带最受欢迎,当时华县有句俗话说:"过红白事,没有西凤酒、夫水蒸馍、长才戏、不算是过事".解放后,长才参加了革新社,不久双目失明,但还能背唱三十多本戏,因身体多病,长才到一九五七年去世。 王平安是原华阴班坊人,少年时家境比较殷实,有一定文化修养,但出于对时腔皮影戏的热爱,他不顾社会的偏见,毅然走上了民间艺人的道路。他的个性强,把家,勤劳,可是演唱十分认真,自抄剧本,揣摩剧情,演出从不丢戏忘句。登台后,精神充沛,声音浑宏,一本戏演完,不喝一口水,不吸一袋烟。戏班子开堂打的极好,他的月琴铿锵有力,叩人心弦。长于"黑红戏",常唱的有三十多本戏,最拿手的要算红叶诗,珊瑚塔、白玉钿、和平使者,忠义侠、穷人计等。平安在解放前当过保长,在伪军里惹下了对头,遭到吊打,后被逼得多年背井离乡,到华县唱戏。解放后,参加革新社,但不久嗓子坏了,就停止了演出活动,后随移民到渭北,死时约八十岁左右。 段转娃是兴乐坊人,一八九七年生,年青时给人入赘,他不识字,早期跟来娃的戏班子,来娃死后,就领了来娃的戏,很快就唱红了。他的戏路很宽,生旦兼长,尤长于演黑红戏。他的唱腔宽厚刚毅,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拿手戏有二度梅,战樊城、珊瑚塔,蛟龙驹,玉虎坠,白玉钿,金碗钗,苦接头,梅花簪,周仁回府,司马拜台等二十多本,解放后参加了革新社曾获得戏曲会演一等奖。但以后年老多病,体力不支,演出活动受到影响,活到一九六四年就逝世了。 革新社的成立,给皮影艺术带来了空前的繁荣,除了演传统戏,还创编和移植了许多现代戏,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演出活动陷入了困境,革新社就名存实亡了。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皮影戏才又重新活跃起来。这时,史、段、王等著名老艺人已相继下世,他们的第二代传人,又重新占领了皮影时腔的舞台。其中主要的艺人有:史长才的徒弟赵双河,段转娃的徒弟刘德娃,王平安的徒弟杨兴耀,卫存才的徒弟杨护国,灶火的徒弟魏肉,还有锁儿、任浪渔、兴保等时腔艺人。他们的班社活跃在民间,有的演唱水平较之从前的师父还有所发展,奉军还获得陕西省皮影会演的二等奖。但总的形势是班社都在走下坡路。时腔乐器的配奏方面,解放前后的几十年里也出了许多名手,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五方坡上村的卫存才,存才的硬弦月琴特长,亦能演唱,他先后跟长才、转娃等多家班子演奏。早年家境贫苦。转娃把他固定到自己的班子里,把他买下,使唤了"铁拔",他才娶了个妻子。因他少年时学艺的悟性极高,多才多能;绰号叫"胎里会"他离革新社后,又先后到陕西省戏曲剧院,甘肃省戏校,甘肃杂技艺术团参加乐队,一直工作到退休。这前后,月琴三弦上的主要艺人还有张月照和福臣。"打后槽,,也是皮影戏不可缺少的角色。段村的董忠运,红岩的孟安运都很出色。八十年代后期,时腔皮影每况愈下,兴耀,护国、浪渔等许多较有影响的艺人相继下世,到九十年代初,偶而登上时腔皮影舞台的只有卫兴保,赵存智和刘德娃了。后槽,,也是皮影戏不可缺少的角色。段村的董忠运,红岩的孟安运都很出色。八十年代后期,时腔皮影每况愈下,兴耀,护国、浪渔等许多较有影响的艺人相继下世,到九十年代初,偶而登上时腔皮影舞台的只有卫兴保,赵存智和刘德娃了。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