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拉花戏是华阴山区流行的剧种,以方山峪最为盛行。据初步考察,它是陕南花鼓戏的一个支派。在过去的历史年代,曾经有湖北陕南等地的流民到这里落户,花鼓戏也就相应地引进了。据当地老人回忆说,听老一辈讲,有一个叫李福奎的人,从小就能唱拉花戏,他的祖籍就是湖北的。从一些佐证大体推断,拉花戏在方山峪落户至少有一百五十年了。但是现在流行在华阴山区的拉花戏,在艺术表现上许多地方又不同于陕南、湖北一带的花鼓戏,这是由于在花鼓戏传入这一带的过程中,又与当地的民歌小调互相渗透同化,才逐渐形成了现在这种特定的风格。 拉花戏一般都较短小,主要演折子戏。演出角色多至两三个人,因此,情节比较单一,表演方法也较简单。演出时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对生活的适应性强。可以在晚间和闲假的农时空间随地演出,人们三三两两,自由聚集就可以进行演出活动。当然,逢年过节的演出活动最为集中。村里人遇到婚丧嫁娶,一般都请一些艺人坐场或登台演出。 华阴方山峪拉花戏在过去的演出史上也多次出现了一些唱技精绝的拉花戏艺人。据了解,1900年前后,主要艺人有李福奎、田老九、姜海青、詹石头、殷石友、杨左成等。解放后的主要艺人有艾光华、袁平金、袁平银、袁达友、倪方福、张凤岐、郭茶儿等。解放前后的一个时期,拉花戏也曾红火了一阵子,他们曾组织班子到华县、渭南、大荔等地演出。l954年艺人集资捐款,自发地组织起了"华阴县桃园乡方山村民乐剧社",受到政府的支持。l960年,剧社参加了渭南地区民间戏曲会演,受到了各界的好评,当时村里又给了两千元的拨款,添置了服装道具,演出活动更加频繁。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剧社活动停演了十七个年头。虽然l981年恢复了活动,但已往的景气是再也回不来了。 拉花戏的戏本保存下来的不多。内容一般是反映男女相爱,如"夫妻观灯"、"槐荫媒"、"姐望郎"、"十探妹"、"陈姑赶船"、"兰桥会"、"同台"、"吴三宝游春"、"西楼会"、"东楼会"、"天台山"等。其次是一些风趣喜剧,如"瞎子摸妻"、"吵嫁妆"、"河南接闺女"、"劝架"、"来盒吃饭"等。此外,还有反映人们生活纠葛的如"石榴娃烧火"、"三娘挨磨"、"兰玉莲担水"、"小劝夫"、"大劝夫"等。反映历史和神话故事的比较少,如"乾隆访苏州"、"韩相子化斋"等。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