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锣鼓演奏是华阴广大农民最为普遍的一种自娱活动,主要在春节表演。这种自娱活动由进入年关一直要闹到正月底才能收场。整个器乐由马锣、大锣、大铙和大鼓组成。表演时,先由马锣开引,起呼唤作用,大锣和大铙相机应和,大鼓伴奏,主宰节奏和力度,气势雄威,容易制造热烈的氛围。锣鼓演奏都循有一定的锣鼓谱,现流传下来的有一百多套。这种锣鼓演奏既可以独立表演也可通过舞蹈动作配合社火游行,渲染气氛。
华阴锣鼓可分为普通锣鼓和素鼓两种表演形式,普通锣鼓几乎每村都有,打得出色的有不少村子;岳庙的亭子村以场面恢宏见胜;玉泉办事处的西王村以气势激烈见胜;观北的小张村以节奏有致见胜。尤其是岳庙办亭子巷的百面锣鼓队,阵容整齐、训练有素、八九十年代多次参加县上的庆典活动,名驰东府。 除了普通锣鼓,在华阴卫峪一带,还盛行着一种特殊的锣鼓表演形式,那就是素鼓。它的突出特点在于舞蹈性和情节性。鼓点和舞蹈的套数是以历史故事为附依。全场表演程序由一面鼓,逐级升到十面鼓,井然有序,因此又有"数鼓"之称。素鼓在表演中讲阵形,讲化装,表演者衣着古装、勾画脸谱,手舞彩槌,象征着征战场面、边击边舞,如临战场。 素鼓表演的组成和名称是:一面鼓,"小三蓬".二面鼓,"二马连环"和"秦琼双背剑。"三面鼓,"大三蓬".四面鼓,"四马投唐"和"三战吕布".五面鼓,"五子争魁".六面鼓,"六出祁山".七面鼓,"七擒孟获".八面鼓,"八虎入幽州"和"五龙二虎逼彦章".九面鼓"九子连环".十面鼓,"十面埋伏".加上开场鼓,一共有十四套。 素鼓的舞蹈动作丰富,常见的有"猫逮老鼠"、"拈马锣"、"对打"、"四身打"、"双背剑"、"勺鼓"撤退"等。它的基本鼓点有五槌、七槌、九槌、飞三槌、南瓜梦、白蛇腰等等。 对于素鼓发端、'还没可靠资料可考,但是从它流行地区的历史地理条件分析,是可以找到一些来龙去脉的。 素鼓活动的地域是在华阴东北方向接近于三河口一带,西汉的京师粮仓就建在现在素鼓之乡双泉村的西南。可以想象当时驻扎在这里守军的军事训练活动,必然会影响附近农民的文娱生活,使这一带民间的锣鼓演奏从形式到内容上受到军事生活的熏陶,从而孕育了素鼓这一艺术奇葩的产生。素鼓的早期活动,据当地一位高令素鼓艺人张贵生讲,从他记事的时候,双泉村每逢年节或祭奠祖庙时都要打素鼓。他十一岁跟张耀贤学素鼓,而张耀贤的素鼓又是从张高生学的,听说张高生的爷爷就曾是一个素鼓高手。张贵生学到第八套鼓法后,师傅去世,因此,后面的两套鼓法就失传了。一九五三年,双泉素鼓参加了陕西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接着代表陕西省参加了首都的"五一"观礼表演,荣获优秀表演奖。l979年参加了渭南地区音乐舞蹈调演。l985年,由文化馆协助创作了一套新节目,叫"雪里梅花舞新春",参加了渭南地区1986年的文艺会演,荣获了创作奖、集体表演奖和辅导奖。 除了双泉村的素鼓外,马村和尚村(已迁)的素鼓也小有名气。比较起来风格各有千秋。马村的素鼓,其大锣是凸心的,和戏曲中的勾锣类似,锣槌也不是木棒而是用旧鞋底制成,以取其温厚沉雄的韵味,整个演奏显得更原始而古朴。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