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凝重的陕北大地总有一种吸引着无数人向往和钟爱的神秘色彩:炎黄部落在这里开启了华夏民族的文明之光;闯王义军在这里掀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革命军队在这里开创了拯救中国的新的里程碑。这里是信天游的故乡;这里是安塞腰鼓的源头;这里是陕北秧歌的归宿……黄土高原上亘古的岁月所孕育出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被这块黄土地上特有的民居——窑洞见证并记录了下来。世事变迁,新旧更迭。陕北一茬又一茬的窑洞以其兴废记录了陕北人生存发展的历程,更将陕北大地上所孕育出的文化渗透在这无言的物什中。暖窑便是这古老的窑洞生活所酝酿出的特有风俗。 暖窑是陕北民间一种古老的风俗,相传在秦朝时就有暖窑的风俗,即主人乔迁居住新居,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前来庆祝。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暖窑在陕北古今有异,城乡有别,但实质相同,即庆祝乔迁之喜。暖窑前主人把窑洞内外装饰一番。窑洞安着木匠做的大圆窗,门窗上镂刻着形式各样的纹案。窑洞内婆姨们用炕围花或壁画把炕围子和锅围子贴好,在墙壁上贴着新颖别致的剪纸。空洞的新窑经她们一打扮便花花绿绿的,显得特别喜庆。窑洞装饰好后,生活富足的人家还要做院墙、门楼。门楼修有飞檐雕梁,雕梁上刻着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等含有富贵喜庆意义的浮雕。门上刻着字体雄浑的永久性对联。 窑洞内外建设好后,主人往往请风水先生选中一个良辰吉日来庆祝乔迁之喜。暖窑那天,被邀请的人们往往拿上自己家独有的特产或一些米面酒肉为主家添财。暖窑还往往成为人们炫耀自家手艺的时机,谁家的黄米稠酒历来为人称道,他准用大老碗端着满满的黄酒让大家品尝;谁家的南瓜子最大最饱满,他准会拎来一小袋;谁家的黄米馍馍做得香甜,他准能端上一大盆。新窑洞上往往贴上大红的对联,渗透出喜庆吉祥的气氛。当鞭炮声一响,暖窑便开始了,窑洞内外顿时活跃了起来。油锅内的糕片在“嗞嗞”的响声中上下翻腾着;素锅上的饸饹床在“咯吱吱”的响声中将面压进了锅里;炒勺内的菜在“呼呼”的炉火声中翻飞……前来祝贺的人们都给主家帮忙。没一会儿,窑洞内外便飘散着香喷喷的油糕和菜香味。开饭后,人们往往先要吃上油糕和饸饹面,表示主人家日后幸福长寿、步步高升。糕面一吃,主人家便摆上酒席热情地招待前来祝贺的人。人们在酒席上畅饮说笑:后生们的划拳声节奏欢快,婆姨们信天游的歌唱声悦耳动听,老人们讲说的古朝精彩连连…… 暖窑,这个源远流长的陕北风俗让人感受到这黄土地上独有的民俗风情的热烈气氛。它不仅增加了陕北平常百姓的生活情趣,更为人们欢聚一堂、再叙家常、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和感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当天正值寒冬腊月,雪花漫天飞舞,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延绵起伏的山峦在积雪的覆盖下沉睡着,一孔孔的窑洞犹如一双双深邃明亮的眼睛镶嵌在山腰间。一群群麻雀嘶鸣着凌空而过,远处传来的鸡啼声、牛叫声、犬吠声浑然一体成为农村独有的民间交响曲。这户人家新建的窑洞是五孔石窑,窗格格样式多种多样,曲直交错、长短相间。门窗上镂刻出的宝莲花、八角楼等图案栩栩如生,让人看了无不赏心悦目。整排窑洞石面、石檐、木窗。中窑贴着红底金字的大对联,在这银白色的世界中洋溢着喜庆和吉祥;畔上裹着白雪的老槐树上挂着两串长长的鞭炮;窑洞内家具摆设一新,一片窗明几净。 人们纷纷拎着烟酒米肉笑盈盈地来到主人家,主人忙前忙后地跟亲朋好友寒暄着。将近中午时分,两串鞭炮“噼啪”的声响打破了这万籁寂静的世界。暖窑开始了,窑洞内外霎时热闹了起来。主人家用新买的录音机播放着喜气洋洋的《好日子》,香喷喷的油糕、肉香味弥漫了整个窑洞。窑洞内炕上坐满了人,还依然有人披雪带风地陆陆续续进来。主人家端上了热腾腾的油糕和一道道上好的饭菜,人们尽情地享受着美餐……中窑的热炕上,老人们凑在一起呷着酒兴致高昂地谈天论地,说着这家的殷勤、能干,道着那家的富足阔气;讲着富有神秘色彩的传说、祭祀;论着国际社会中美国的霸气、蛮横…… 暖窑最令人兴奋的是唱歌。陕北是信天游的故乡,它唱出了陕北百姓的心声,也是人们喜怒哀乐的流露。人们推选出一位好唱的后生,腼腆中他唱了起来:“进了主人家,把咱眼看花,新门亮窗贴窗花,窑洞四壁白灰刷,亲朋好友乐哈哈,叫老兄,你听话,光景日月人人夸。”歌声悠扬动听,在窑洞内久久地回荡着,把那陕北人身上淳厚粗犷、质朴的内涵全都表达了出来。 一曲又一曲,窑洞内的信天游不绝于耳;唱者兴致高昂,听者怡然陶醉。窑外银花飞舞,寒风凛冽;窑内歌声朗朗,暖意融融。此刻,我已经完全折服于这陕北独有的浓郁热烈的民俗风情,崇拜于这农家世界的温馨和风骨。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