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陕西省洛川县很早就有吸烟习俗,成年男子普遍嗜好吸烟。民国时期,平民百姓多吸旱烟,官僚、地主、富商则吸水烟。有的富商还有“相么娃”,每天在主人起床前擦拭烟袋,除去积垢,换上新水,潮好烟丝,捻好纸媒子,供主人起床后吸食。解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洛川人抽旱烟者渐少,吸卷烟者增多,“宁舍婆姨娃,不丢纸烟把”,烟草制品像“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成了生活必需品。 交往应酬烟洛川民间素有“无烟不礼”的风俗。《洛川县志》记载:“家有客来,必出门迎进,让其炕上坐,烟茶相待。”旧时在洛川,人来客往都要敬旱烟锅。贵客来临,坐定后,主人先点燃纸媒子,然后将调制好的烟丝装入烟锅,再用干净毛巾擦净烟嘴,双手以烟嘴一端敬向客人。70年代后,县人不论光景殷实贫寒,家中均备有卷烟,客人进门后,先递上一支烟,再泡茶,有道是“客人来到家,忙取烟来紧倒茶”。向老人或长辈敬烟,要双手奉上,并为其点燃,不得用手抛递。朋友路途相遇,必争先取烟相敬。向正在抽烟的人借明火烟蒂点烟,称之为“对火”,点燃自己的烟后,即使对方的烟蒂很小,也要以火头向着自己一方奉还对方,并道谢,方为不失礼。当地人最忌讳将自己耳朵上夹的香烟敬奉客人。 一些老年烟民,一直吸旱烟而不吸卷烟。逢集赶会,他们常聚在一起品烟聊天,还相互从对方的烟袋里装上一锅烟,一边评吸,一边交流种烟经验和调制方法。 80年代以后,高档香烟成为联系业务、求人办事的重要礼品,所谓“有烟有酒,办事不愁”。县人对此既厌恶,又无奈,便把送礼用的高档烟称之为“炸药包”。 红白喜事烟洛川城乡每逢婚丧嫁娶、子孙满月等红白喜事,主家备办酒席,香烟是席间必备之物。60年代前,主人要给每桌坐上席的贵宾递上水烟袋,供其吸食。60至70年代,香烟短缺,主家将无嘴香烟放入碟中,每席一碟8—10支不等,依吸烟人数而定。80年代,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每逢红白喜事,主家便事先采购香烟,多则整箱,少则数条。进入90年代,嘴烟代替了无嘴烟,中、高档香烟代替了低档香烟,成为红白喜事的主要消费品。每次红白喜事结束,主人酬谢媒人、司机、“跑堂的”,均离不了香烟。城乡青年结婚,新娘为前来闹洞房的男子点烟,多少年来约定俗成。新娘拿着整盒香烟,给每人发一支,并亲手点燃。此时,有的男子趁机将新娘手中的整盒香烟抢走,有的故意将火吹灭,有的摇头晃脑作出各种怪相难为新娘,有的要求新娘先将烟吸燃再敬烟。这种“游戏”为婚礼增添了不少乐趣。 每遇丧葬白事,亲属除了要对前来吊唁的宾客及帮忙的厨师、司机、吹鼓手、打墓的敬烟酬谢,还要依据死者生前的嗜好习惯,或糊制旱烟袋、水烟袋,或把死者生前的烟具、常吸的卷烟数包,放入棺内作陪葬。 建房乔迁也是喜事。旧时,洛川人修窑盖房,主人在工地上放置旱烟袋供匠人、小工吸食。卷烟普及后,主人一般每天给匠人、小工奉送一包香烟,香烟的档次依主人的经济状况和客人的吸食习惯而定。合龙口、上梁、乔迁之日,主人要办酒席,香烟是款待客人的必需品。同时,烟酒也是亲朋好友前来祝贺的首选礼品。 洛川人的吸烟习俗,有的体现民风纯朴、礼仪待人,有的则是陈腐观念、陈规陋习。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人们对吸烟有害健康的认识提高,相信洛川人的吸烟习俗会向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