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民国之前,一般族氏均设祭祖祠堂,在祠堂中庭供奉先祖影像,按男左女右以辈分高低顺序排列,俗称“神轴”或“影轴”,有的叫“爷婆”。普通之家,以木牌位或谱牒祭之;家境贫寒者,则以红纸或黄纸书写“供奉某门某氏三代祖宗之位”,将其贴于 堂壁;名门望族,还作家谱记家史,使之流传百世,寻根联系。 祠堂每年举行几次祭祀,均由族长和值年筹办。一是春祭:大年三十黄昏,供奉祖先于祠堂,初一早晨,男丁众亲族前来拜祭,主持人烟酒招待。初五之内,晨昏献饭、焚香、化纸、叩头,供奉不怠。二是清明节祭:每户一人进祠堂拜祖后,携带饭菜、冥钞到坟茔焚烧纸钞祭奠,有的还洒酒以表哀思。祭奠后为坟头培土除草,并给坟头插纸幡,修护墓地松柏。三是十月朔日祭:家家在鸡鸣前献馄饨祭祖,并用糊制纸衣夹籽棉焚于村外,俗称“送寒衣”。四是冬至日祭:禁忌举行宴会和娱乐活动,献糕点、果类于香案,晨昏即拜。当日,私塾、学堂停课,去文庙拜谒孔子像。此外,婚丧寿诞、科场高举、拜官赴任都得入祠祭祖;迁居外村的人,每隔几年,一般也要在冬至或年节,去祠堂拜祖。 祠堂拜祖,还有宴席馈赠之俗。富裕者设宴,并按丁分肉,分馍,谓之“祖赐”;一般祠堂,不吃喝,只分馈赠品;差的,只祭祀,什么也不赐给。进祠祭祖者只限于男丁,抱养的外姓人、改嫁带来的孩子、赘夫均不得入祠祭祖。 祠堂大都有族谱,以称族牒。一般三十年一续,称为续谱,并举行献谱盛典,请鼓乐,唱大戏,集全族男丁拜祖,将族谱陈列展示,以荣宗耀祖,亦用以区别远近亲疏避免后代名字犯讳。续时,先以草稿,后列入正本。祖、父、子、孙……自上而下,以线示序。每续一次另立新册,装入木匣,由族长保管。 建国后,此俗渐简,惟清明节、十月一和丧葬去祖坟化纸祭祀外,再无他举。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