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窑洞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讲,但主要的和关键的还是窑洞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式。所以本章是从这一角度阐释窑洞类型的。本章内容是在大量的田野作业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窑洞类型的普遍性对靠崖式、独立式、下沉式三种类型从工艺流程以至于型制、特点诸方面做较充分的说明,又根据建筑学上具有典型意义者突出某些必要的特色,比如石拱窑大行其道的原因,砖拱窑的实心土券等多给予一些笔墨。束条拱屋顶式的柳笆庵正在退出建筑舞台,虽然数量较少,但仍给了一定的篇幅,以留下文字记载的痕迹。七星庙地处陕北北陲的长城线上,此亦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蒙古族交融杂处的空间。而七星庙在建筑学上是典型的拱型建筑和穹窿型建筑的完美结合,所以,这种融合性建筑的发现,使窑洞延伸到少数民族领域,是黄土高原民居区多民族融合文化的典型例证,故也做适当的介绍。 窑洞类型其所以很难一以概之,是因为中国的窑洞遍及黄土高原各个角落,几近上亿人住在窑洞里,地理纬度、温度、降雨量、日照、风力等自然环境,原地、山地、沟川等不同的地貌特征都可以影响窑洞的结构形式和建筑布局。而更重要的是,传统的风俗习惯、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等更大大影响了窑洞的建筑风格。当然,形成各地窑洞的固定模式,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实力。从历史上看,窑洞发育于原始社会,成熟于封建社会,发扬光大于20世纪;从地理环境上看,窑洞又散布在中国西北东部和华北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丘陵沟壑区,窑居者多处在贫困状态下,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居民仍需要 “脱贫”。榆林市横山县“县境山岳纵横,乡问民村均依壁穴土成窑类。……地宅平原者,凿石作砖,营治大窑,有石窑砖窑之别。”①可见,囿于收入微薄,又顺应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就成为窑洞不同型制的基础。说窑洞千姿百态,五彩纷呈,一点都不夸张。这里仅从窑洞的结构形式和建筑布局上归纳窑洞的四种制式:靠崖式、独立式、下沉式和民族融合式。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