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头线是沿窑洞拱形曲线外缘所做的装饰处理。拱头线从纵深说,其弧形曲线反映了窑拱的弧度。比如说,窑洞有半圆拱、双心拱、三心拱、平头三心拱和抛物线拱等。不同的拱形皆出于保持窑体受力合理和稳定的需要。但不同的拱形型制往往从窑脸的拱头线上反映出来。所以拱头线反映了窑洞拱顶的纵深形状。 虽然在中国的窑洞类型中,从拱顶曲线上说,上述不同的弧形曲线都是存在的,但以普遍性体现其典型性的则是等半径的半圆形,陕北和山西吕梁、平遥、灵石等地区多呈这种半圆拱。从功利目的上看,半圆拱“中规”,便于工匠操作;从中国民间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上讲,这种图形纹样显得规整、开朗、大气,以天圆地方(拱顶示为天,“脚地”示为地)的理念反映了“圆为美”的一种审美理想,所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模式。而抛物线拱则以其特殊性而别具一格。平遥县城窑洞普遍为半圆拱,但清虚观福寿殿的5孔砖拱窑洞却呈抛物线状,与董志原的下沉式窑洞相类。可见,即使在平遥一地,拱头线也是异彩纷呈的。 而从立面上说,拱头线又居于显眼的地位,故需刻意装饰。一般做成草泥线角或砖石镶边。石拱窑拱头线自然用石头。石头面大,由匠人凿成竖线和斜线,按一定的纹路排列,自然形成有规律的反复,具有韵律感,稳实、雅致而大气。砖拱窑以砖为之,白灰勾线,青灰色的砖间以白色的缝,以细密、齐整取胜。下沉式窑洞因多为尖心拱,洞内的尖心拱反映在洞外的券口和拱头线上,也呈尖心拱状,拱顶做成桃尖形甚至圭角形,绕拱做成双边或单边,简洁而别致。但拱头线和窗有关系,特别是满拱大窗。因为这种满拱窗是以拱头线勾勒外部边界,其装饰务必与窗饰保持审美上的一致。故它既是窗与窑脸的墙体部分的联系,又是二者的隔离带,其装饰似是简练,但从根本上说是务求整个窑脸在审美上保持协调。 既然提到拱头线,那就意味着这种窑洞是能看到窑拱的弧圈的。能显露出弧圈,必然说明窑面墙与窑口不在一个立面上,而是爽进去30~40厘米,这种面墙称为“藏面子”。这种处理,利于面墙、门、窗不被雨雪打湿,同时显出窑面的层次感,显得活泼大气。满拱大窗的窑洞多属这一种。但这种“藏面子,占甩了窑内的使用面积。而在豫西和晋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索性窑脸从拱头线算起,缩回2米,窑脸之外盘灶,以增加使用面积而又利于散热。这当然与此两地较热有关。再一种就是“齐面子”,即面墙与窑口相齐。第三种称为“封裹檐”即自窑口外砌砖石或土坯,一直砌到与窑洞覆土相齐的窑背上,上部再做成挑檐,这样,充分延展了使用面积。有趣的是这种“封裹檐,是两极分化的产物。贫者砌土墼以充分利用空间,豪宅则利用这种型制极尽装饰之能事,砌成砖石面墙,上部可作条石挑檐或带柱廊檐。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