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又称“灶君节”。民间盛行着“祭灶”的风俗。 “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据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行事,供玉帝赏罚,老百姓要为他送行,称“送灶”。七天之后灶王爷返回人间,届时各家又为他接风,举行“接神”或“接灶”之仪。两项活动合称“祭灶”。其实,送灶就是把灶王爷画像焚烧,灶王爷便上天了。年三十晚上,在神龛内贴上新的灶王爷画像,算是把他从天庭接回来了。 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很早,但记载多样。远在周代,上自天子,下到庶民,对灶神都非常崇祀。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周代每逢腊月二十三,人们就把专为祭祀用的俎、笾、豆,放进灶堂里祭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意为我国最初的灶神是位女性。《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淮南子》写道:“黄帝作灶,死为灶神。”道书中记载灶神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母,叫做“种火老母元君”,她专门管理人间住所,记载住户善恶,夜半上奏天庭。 较详尽的说法是汉代以后,出现了男灶神,传说他是玉皇大帝派驻老百姓家中的“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安康,察一家善恶,然后向天庭奏一家功过。 在汉朝有关灶神的传说很多。流传较广的是一位叫张单的灶神,他完全变成了一个专门搜集一家一户“违法犯纪”阴私,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敬灶全书》说,灶王的职责是“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因此,人们十分惧怕灶王爷。对于灶王爷,人们惹不起,又躲不起,只好在供奉上想点办法。 腊月二十三日晚送灶时,人们在灶君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后三样是为灶王的坐骑准备的。据说用糖果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也有说法是,给灶王爷供奉糖类食品,容易粘牙,牙被粘住就不易说话,这样,可防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在送灶时,人们还在灶王爷神龛上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联,表示对灶王爷的祈求。 鲁迅先生也写过一首《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诗中“黄羊”是典故。《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有一个叫阴子方的人,杀了一只大黄羊祭祀灶神,得到了富贵,以后就有了民间“祭灶”的风俗。 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榆林的风俗是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祭灶”,许多人家还放炮庆祝灶马爷上天言好事降吉祥,这一天也意味着榆林的年节正式拉开序幕。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