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叫“端阳节”、“端午节”、“蒲节”或“天中节”,也有称“诗人节”的。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较公认的是楚国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这个名称。但近代学者研究证明,端午节的许多活动早在屈原以前就出现了。说明起源较早,后来才附加了纪念屈原的内容。 秦巴盆地,无论城市、乡村,对端阳节都很重视,习俗也比较多。这一天,家庭主妇早早起床)把室内打扫干净。家长或子女去田野坡岗上采回鲜活的蒲、艾(城市里则购买),先剪碎一部分淘净和鸡蛋、大蒜放进锅里蒸煮,并温一壶雄黄酒。早饭前全家吃鸡蛋、大蒜后,冲饮雄黄酒,喝毕再将碗底沉淀的雄黄汁,分别涂抹耳孔、鼻孔“以防飞虫侵入。昔日人们对雄黄缺乏认识。盲目冲酒而饮,今天已化验出雄黄有毒,因而喝雄黄酒的人愈来愈少。 此外,家家户户悬挂艾虎,用青艾扎成老虎形状,同蒲剑(营蒲的叶子翩,故称蒲剑)悬挂门楣之上。这样,凶煞妖邪不敢入门。合家清平安泰。西乡、洋县、佛坪诸县农村,初五早晨剪红纸娃娃(家里有几个人就剪几个)贴水缸周围,此象征“火神爷”遇水,家里可兔除火灾。同时在箸笼(放筷子的竹编小筒篓)里插上红石榴花,全家一年到头不生眼病。 西乡、城固、勉县、南郑端午天小孩子遍拴“百索”。用红、黄、蓝、白、黑五色线合成一根线绳,拴在七岁以下孩子的脖项和手脚两腕,此俗称拴“百索”,人们相信挂上百索的儿童能够长命百岁。至于戴香包,更为普遍,戴香包不分男女老幼。香包也叫香囊,种类和样式很多。老人一般戴的是“烟袋”、“八卦”;儿童戴的是“金瓜”龟“葫芦”“童子坐莲”;”青年则喜欢“船舱借伞”、“学士游湖’”和“花亭相会”等等,如果端午天睛,还可直奔汉江边观看龙舟竞渡,胜似江岸逢盛会,也是借机炫耀,比赛香包的理想场地。不论生人熟人,只要看上谁的香包好。可乘其不备进行揪抢。主人发现并不追回,反而引以为荣。一笑了之。 端午节的食品各地不同,然而吃粽子、油糕城乡皆然。粽子古称“角黍”,以糯米(酒米)包成尖角形煮熟而食。油糕用白面蒸后揉作小饼,包糖氽油锅炸黄即成。这两种食品都是为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楚怀王昏庸无能,听信谗言不采纳他的谏净,他忧愤填膺,于端阳这天投江捐躯。人们以粽子、油糕饲蚊龙而保全屈原的遗体,现今已成为日常食品了。“诗人节”是文艺界为纪念屈原而规定的节日、农民并不如此看待。 端午又分大端午与小端午。五月初五称小端午,十五称大端午。西乡过去在大端午前后演戏三日。尤其十五日之夜不亚于元宵节之盛况,必演天明戏,同时上演大神戏,剧目以《白蛇传》《龙舟会》为主。大端午前后夏收夏插刚刚结束,正好休息娱乐,看戏的人很多。 在另一部分人眼里,端阳节也是礼仪节。学生要向老师送节,父母要向耕婚女儿送节。拿的礼物是大肉、粽子、白糖、糕点,还有批把水果。若向老师送节,除此再呈上“束修”(薪水)约全年的三分之一(指私塾而言),如今师生则无此俗。当今未婚夫向未婚妻送节,礼品更加丰盛,既有生活品,又有化妆、佩饰品,日趋豪华、排场。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