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民间住宅,县南多砖瓦房厦,县北多砖箍窑洞。因受土地私有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屋舍走向,东西南北错互。虽比户而居,但长短高低参差不齐,通风采凳均差,屋舍面积窄狭,父母与未婚子女大都同居一室,有的甚至人畜同室。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土地公有制的实现和人民经济状况的好转,家家差不多都建了新房,虽保持了县南砖瓦房厦,县北砖箍窑洞的旧习,但院落长短宽窄相同,屋室座北向南一律。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居民和农户,还盖起了两层楼房。无论房厦、窑洞和楼房,均注意到通风、采光和水电、交通。周围环境和屋内的装饰摆设,较前尤其阔绰讲究。随着住宅的改造和建设,兴起了"入庄子"的新风俗。每逢搬迁入庄日,亲朋邻导便携带鞭炮、果洒和花馍等礼品前来祝贺。主家在大门上贴对联,呜鞭炮,设宴招待来宾,以示答谢.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