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黄土地,节理间发育有坚硬的钙质结合层,可建造窑洞居住,这种居室,有悠久的历史。 198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北考古队,在榆林市古塔乡李家庙村,发掘出距今4500-5000年的半地穴居式居室遗址。据史料记载,秦汉之后随着人口增长和生产工具的发展,黄土地半地穴式居室发展为全地穴式。明代中叶,榆林地区耕垦生产发展,户口渐增,为适应耕植之需,居宅由河道发展道丘陵山区,黄土窑洞居室遍布丘陵山坡和沟壑谷涧。嗣后,砖瓦、石灰生产的不断发展,黄土窑洞逐渐演变成砖、石砌面或石窑、砖窑。 黑龙潭山峦的黄土窑洞和镇川一带的大口石窑,具有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窑洞居室的代表性。并且,窑洞风俗十分显示地方特色。 窑洞,作为这一地区人们传统的居室,十分讲究室内装饰。 尤其是对于炕围装饰,更是匠心设计彩画。前代人,最喜欢彩画红色的炕围。以红色给人热烈和暖和的感觉而舒心,同时又象征着吉利。稍前,时兴深绿色。绿色既有温顺之感,又象征着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当今,炕围的彩画,装饰愈来愈讲究。人们最喜欢用浅绿色、淡兰色做底,而后彩画色泽鲜艳、内容丰富的鹿鹤同春、松鹤延年、福星高照、山水风景等工笔画图案。特别是逢年过节、新窑落成、婚嫁喜庆,都得把炕围装扮一新。 修建窑洞或乔迁新居,都要举行庆贺仪式,进行喜庆祝福。 这种祝福、喜庆,时代相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趣意横生的地方风俗。 兴建砖。石窑洞时,在最中的一孔窑拱上面预留一个缺口,择吉日良辰封口,表示主体工程完成,称为合龙口。 [CHAAD]龙口封合后,鸣炮三声,祝福人在古乐声中于龙口前碘酒祈祷,而后口唱祝福词:“打开酒瓶奠龙口,当方土神饮美酒,居住平安财源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嗣后,手端盛有五谷。水果等食品的海碗,撒向五方,边撒边唱:“龙口一合再不开,山神土地降福来,窑里窑外生紫气,内添喜气外添财。一撒东方甲乙木,风调雨顺生五谷;二撒南方丙丁火,国泰民安居康乐;三撒西方庚辛金,家庭和睦百事顺;四撒北方壬癸水,勤劳致富,永远不衰;五撒中央土,伐伐己土,四季平安病灾无。” 乔迁新友前来庆贺,以表和睦相处之心愿,称为暖窑。暖窑喜庆之日,庆贺者携带吉祥如意的小礼品馈赠主人,主人则简备蔬酌款待客人。主客团团坐在炕头,喜饮暖窑酒。开杯之前,先由来宾中一位同辈人敬唱一曲酒歌:“老哥喜迁新窑家,窑洞摆设齐刷刷;响门亮窗贴窗花,乡亲邻里了哈哈。”一曲酒歌拨动了人的喜庆,热气腾腾。 黄土窑洞,在干爆寒冷的榆林,切实是自带天然空调、冬暖夏凉的一种居住,居住十分舒适,俗有神仙洞的美称。窑洞,宅院,是人与的有机结合体,有人工溶于自然之感,乡土气息浓郁独具生气朴实、风光幽雅的格调。据科学之测示和研究结果,黄土窑洞具有许多优点和奇异的功能。尤其是相当强的保温隔热作用,是居住者健康长寿。 [CHAAD]四合院,是榆林传统的居民建筑形式。这种宅院的构成,最明显的特点是东西南北都有建筑物,四方围正,中央天井呈四方。榆林古城,总体布局呈井字,巷道依街道轴线向两侧延伸,巷道与街道轴线垂直,因此,民居宅院大都是四合院,使市井正容成棋盘式格局。以黑龙潭为中心镇川堡上下川畔民居四合院,不同于榆林古城的四合院门、二门、过庭、照壁、影壁、正房、厢房、耳房、侧房等建筑组成,而是以北、东、西三向建筑构成为主,宅院单独成形。这种四合院,主要讲究正窑面背北,座其高昂,立面细钻料石表砌,门窗棱格图案多样,且工艺精细。正窑的檐廊装饰分穿廊虎豹式和平面出檐式两种形式。搁檩,五脊六兽,仰合筒瓦,毛脑滴水。东西两向厢房平座,造形,或是四脚落地式,或是两脚落地式,飞檐斗拱,脊兽合瓦,浮雕木刻,油漆彩画,双扇板门,门板饰园头大钉,门缝两侧铜钹一对,各系连环一只。也有更讲究的大门装饰,门庭前两侧蹲立抱鼓石狮,左右石磨旗杆分立,联语对称。这种独立的四合院,视野开阔,采光好,绿树林阴,空气清晰,有着川畔地方独特的建筑格局。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