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柞水地域的科学、文艺、道德、风俗、习惯等,反映在文化范畴内,很有地方特色。它既不同于陕西关中那么粗犷,也不同于陕南那样纤细,而是由当地人创造流传下来的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文化,被成为“岭南文化”。 民间音乐在柞水主要表现为岭南民歌,它包括劳动歌曲、山歌、情歌、斗歌、孝歌等。 劳动歌曲:这种歌曲在境内流传较早,据有关资料记载,柞水地域在前几个朝代都被朝廷划为中原流放区,与外界无交往,基本上是一块封闭区。自唐代起,每遇伐木、砌坝、造屋等重大场面,主东必请“二人唱俚歌以助其兴,不给工值,赐以酒肉,名曰挞锣鼓”。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不过场面更大了,气氛更热烈了,唱歌的人更多了,基本上形成了同唱同乐同劳动的场面。其歌词大都是即兴编唱的一些吉利话语或野俗笑料,唱腔符合劳动强度,时而欢快激烈,时而悠然自得,使劳动者在有节奏的锣鼓音乐中提高效率。 山歌:山民荷锄上山,牧童出坡放牧,都喜欢唱山歌。歌词有抄本,也有触景生情而编唱的。调子自由,音域宽广,有时高亢奔放,有时细致柔和,并根据出坡上山时吸气、换气、歇气的间隙吆喝出各种拖腔音域,以求缓解疲劳。 情歌:地处深山老林的青年男女,多数都能选择时机适时地唱起情歌来。唱情歌,是青年男女自由找对象的一种文雅方式。如某一女青年在山上采菜,而另一青年认定是自己联姻的对象时,便会自动出击,一边给她做伴帮她采菜,一边就在劳作中低声地唱起动听的歌儿来。如果女青年也附和唱起来,那么就意味着谈恋爱的序幕从此拉开了。情歌歌词有固定的传抄本子,比较流行的有《山伯访友》、《十送朗》、《十爱姐》、《闹五更》等。唱腔轻松活泼,委婉柔和,缠绵幽雅。 斗歌:也叫咒歌。斗歌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与人发生争执的事情时,双方一般不吵不骂,“无恒争斗习惯”,而是各占山头对唱说理,有理者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高亢激越,理缺者调平音软,并道出歉意唱词,歌曲完毕即息事宁人。另一种是家族或家庭内部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一般多是老妇坐一僻静之地边哭边唱,诉说起委屈来,待邻人问讯前来劝说几句,即行收场。还有一种是受官府欺压或遇庄主霸占田产等重大冤枉时,受害者编撰歌词走乡串户,逢人便唱,倾诉冤屈,有时拿渔鼓筒伴奏,缓慢而悲壮地进行诉唱,以征得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几年前,小岭乡一老人儿子被杀,凶手逍遥法外无人过问,老人拿起渔鼓筒四乡诉唱,一天唱到县政府大门前,围观者近千人,在县城一时间舆论哗然,后来司法部门重新立案,终于使凶手落入法网。 孝歌:属风俗类祭祀歌曲。歌词有抄本,唱腔有格局,山乡城镇都有一批歌手,遇丧事通宵达旦地唱,歌词中有劝人不作邪恶等好的一面,但也有封建迷信较浓厚的一面。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