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胸鼓,原名花鼓。历史悠久,以宋代以后在宜川黄河沿岸一带盛行,逐年演变流传,逢年过节,进行花鼓表演,民国时期,多为山西人扮演。建国后在原花鼓表演基础上不断加工改进,提高很快,在宜川城乡广为流传和发展,像刘世华、吴明盛等毫艺人,很有声望;后起之秀层出不穷,鼓手遍及全县。到80年代经改进,胸鼓曾多次参加省、地文艺演出,荣获嘉奖。 胸鼓表演以它矫捷刚劲,潇洒爽朗,节奏明快,清脆奔放的风格独树一帜。它既能登台表演,又宜街头广场演出,人数可多可少,男女皆有。舞者扮相别具一格,男女各穿不同服色,头扎英雄巾,佩戴武士樱,胸打英雄结,身背英雄花,腰系彩色绸,手腕紧袖口,下腿扎裹缠,脚穿登云鞋,形似鹤势螂形,玉貌丹唇,英俊威武。表演中花样繁多,最早由男女两人对舞,一人敲小锣,一人打小鼓;有的由一男击鼓,4~8个女鼓手执金钱棍,彩绸花扇围绕男鼓边敲边舞,有的鼓手一人身背多鼓,运用跑圆场,套八字,十字交叉,双打、连环打、围腰打,在扁担上打叫朝天一柱香,倒挂金钟。主要动作者前弓后箭,软腰,合腿,踢腿,转身等,旁有酥铰戏助兴。 到80年代,经过加工提高,发展很快。在宜川城乡广为流传,鼓手遍及全县,队伍庞大,男女鼓手各半,旁设打击乐队,运用秧歌步、跑跳步进行队形图案变化。主要有:双龙摆尾、金蛇摆阵、雪花飘飘、葵花向阳、四柱撑角、荷花怒放、天桥、人山等,主要动作有左右弓箭步、上打下打和平打,充分体现出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表演时,男女鼓手左手握硬木槌,右手持牛皮软 槌,打起来花而不乱,清脆有力,舞姿优美矫健。整个表演气势磅礴,绚丽多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自1991年春节期间本县首次组织了250余人的大型胸鼓表演团赴延安地区表演比赛,一举获得特等奖后,到1994年每年都组织有胸鼓表演队外出活动。1991年8月应陕西省政府邀请,由250人组成的胸鼓表演队参加“陕西省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随后参加了临潼市首届“石榴节”表演活动。9月,本县胸鼓参加陕西省文化厅组织的延安武鼓表演团,赴沈阳市参加了首届“中国沈阳秧歌节”优秀秧歌大赛,获得优胜大奖。张明雄获得个人表演奖。1992年奉县胸鼓队参加了中央、上海、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和延安电视台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50周年大型庆典活动,并向全国现场直播;9月,参加了在兰州市举办的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及鼓舞邀请赛,又获优胜大奖。1993 年本县胸鼓队赴深圳市“锦锈中华”及中国民俗文化村进行了三个月的表演活动。1994年本县胸鼓队赴北京市参加了十月一日国庆节大型庆典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