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在米脂传沿数百年,形成独具风格的米脂唢呐音乐。 印斗乡常石畔村有八代相传的常氏“唢呐世家”,闻名遐迩。据传,清末一次学台大人过境时,该村常聚财、常义财兄弟俩吹奏唢呐路迎,从四十里铺一气吹至米脂城。学台对其技艺大为赞赏,当即封为“官吹”,允许米脂吹手入考场。自此,米脂唢呐名气更大。 1942年初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音乐工作者刘炽、张鲁等随河防将士访问团到米脂,向唢呐艺人常文青请教。他毫无保留地向延安客人传授了《将军令》、《大摆队》、《粉红莲》等许多小曲。其中《粉红莲》深沉、悲壮的音乐感染力深深打动了刘炽等人。回延安后,在1943年迎送成吉思汗灵牌和刘志丹灵柩仪式中,他们将《粉红莲》加工、改编成多种民乐演奏的哀乐。1956年,刘炽在电影《上甘岭》音乐创作中,再一次将它加工为双管管弦乐队加大锣的追悼音乐,成为我国现在通用的《哀乐》。至今,音乐艺术家仍对米脂唢呐有浓厚兴趣。 米脂县唢呐曲牌相当丰富,有来源于历史故事,如《三通鼓》、《下江南》等;有以物命名,如《粉红莲》、《急毛猴》等;也有以事得名的,如《上南坡》、《奠酒辞》等;多数曲名与曲调本身有关,也有的毫无牵系。不少曲牌先有调后得名,如《大开门》、《观花》、《切字四合四》、《刹场尾》;还有些是直接沿用传统戏剧曲牌的,如《柳青娘》、《杀姬》、《摆场》等。县文化馆高万飞挖掘、整理县内流传的唢呐传统曲牌,1984年编出《米脂唢呐音乐》,打印成册,收传统曲牌302首,其他曲调59首。 唢呐吹打班所用乐器多为两支唢呐和3件打击乐(小鼓、小钗、乳锣),座场吹打时,另加小海笛、管子、云锣等。唢呐演奏以上、下手配合,打击乐辅助。上手主吹高音,称为“走字”,掌握定调、技巧、节奏;下手以单旋律中低音衬托、辅助。上手吹“花腔”时,下手吹主旋律或长音。吹奏循环换气,套曲联奏,乐章间不停顿。以八度齐奏为主,有固定节奏。 唢呐音乐与民俗紧密相连,凡节日、庙会、婚丧、祝寿,以至合龙口、贺新居、做满月,都要请“吹手”助兴。办婚事时,迎亲队总由唢呐班引路,走村过镇高奏《大摆队》、《得胜回营》等喜曲。拜花堂、婚宴,唢呐声不绝。办丧事举行丧礼,各种仪式都在唢呐哀调《苦伶仃》、《纳鹅》、《西风赞》中进行;夜间祭灵、“撒路灯”时,唢呐曲调环山回绕,愈添悲切气氛。节日闹秧歌、扳水船时,元宵之夜的花灯下、十字街火塔塔边、九曲滩里都有唢呐吹打,渲染气氛。唢呐音乐在人民生活中应用极广,不可缺少。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