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穿衣吃饭亮家当,人们的衣着穿戴最能反映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状况。从清朝末年以来,东府人民的衣着穿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清朝末年,东府男人一般穿长袍马褂、女穿大襟衣衫,盖脚长裙,衣裙绣有花边图案。较富裕家的年轻媳妇带手镯,吊耳环,空木底高跟绣鞋。平民男子脑后蓄长发辫,多不戴帽,女子未婚者梳单辫或挽发髻,婚后为饼型,俗称“泡泡”。衣着肥大,上衣均为右衽开口,自结钮扣,扣数订单不订双,老人喜上衣长,有的甚至过膝。裤子大裆,腰另接,宽松。女人衣服镶边道。男袜为土布自制,形似靴子,鞋子为软底硬帮。男女长者多束裤口,男系腰带。富绅出门长袍马褂,红圪瘩六瓣瓢帽。闺秀着“三寸金莲”木底鞋,绣花长裙。不论冬夏,男女老少均内穿花裹肚,用料多为土布或自产丝绸,富家女子皆绣花、镶边。 民国初年,男人多剃光头,少数留短发,下垂脑后,与发际齐。未婚女子多为剪短发,婚后挽髻上头。三十年代,青壮年男子留分头、小圆头、平头的渐多,头戴毡帽或扎白毛巾,衣裤与清大同小异,年长者多用白、蓝布做腰带,旱烟袋别入后领或插入腰袋内。年长者头戴平项绒质黑帽或黑帕子,称作“帕帕头上戴”。男女皆穿平底圆口鞋。知识分子,男穿中山装,戴礼帽;女穿旗袍,围围巾。商人穿长袍短褂,戴帽瓢。仕客职员,穿大衫戴礼帽。幼儿穿虎头鞋、戴虎头帽,少儿戴项圈,多数项圈下饰“长命锁”。三十年代,衣饰流行宽、大、短,以后又时兴窄细长。同时,西装、中山装、旗袍逐渐增多。中学生、职员,多着中山装,少数政界人士西装、革履,戴金边眼镜、拄文明拐杖,军政富商眷属,则穿着短衫、罗裙、短袖旗袍、长筒丝袜、绣花布鞋或高跟皮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男人穿对襟袄,戴八角帽,着方口鞋。干部学生普遍穿中山装、列宁服、青年装。男女都穿苏联大花布做的衣服。五十年代后期,由于我国轻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质地改变,衣服式样增多,毛织品、丝织品、棉织品、线卡、纱卡、府绸等深受群众欢迎。衣服样式除中山装、列宁服、青年装外,还出现了春秋衫、两用衫、轻便装、拉链衫、各式大衣和女裙等服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款式新颖,色彩华丽的衣服,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因而一度出现男女服饰千人一色,万人一式的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布料花色品种丰富多彩,服装样式种类繁多。仅女裙就有四块式、大块式、八块式、喇叭裙、一步裙、旗袍裙、学生裙、直身连衣裙、连袖连衣裙、吊袋连衣裙、大开胸连衣裙等各式衣裙。近多年来,人们的衣着更加与国外发达国家融合,许多国际名牌服饰进入中国市场,衣服样式和衣料品种五花八门,不胜枚举。金、银、钻戎,项链和饰品应有尽有。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本站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