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 “石门十三品”之一。所谓“石门十三品”,是指分布于汉中市以北15公里的褒谷石门内外,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十三种摩崖石刻。此摩崖系东汉永平九年(66)所镌,位于石门南约250米的褒河西崖山崖间。呈不规则四边形,上宽272厘米,下宽276厘米,高142厘米。书体之篆隶之间,17行,行5-11字不等,凡150字。汉中太守鄐君“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通褒斜□。……始作桥阁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鄐君治道之功,时人刻石为记。其书法上承秦篆、古隶之余波,下开东汉八分之先河,堪称陕南第一古石。此石1971年因在褒谷口修建水库,与“石门十三品”中其它摩崖刻石一道从崖壁中凿出搬迁,现藏汉中市博物馆。 故司隶校尉健为杨君颂摩崖 又称《石门颂》。“石门十三品”之一。东汉建和二年(148)刻。著名的“汉三颂”之一。位于石门西壁中部,距石门南口5米余处。呈竖方形状,上、下宽均为205厘米,高261厘米。另有题额一段,高54厘米,宽35厘米,刻石为隶书,22行,行30、31字不等。是汉中太守王升为顺帝初年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颂祠。杨孟文为修复褒斜道“数上奏请,有司议驳,君遂执争”,终于赢得群臣赞同,顺帝从其所请,“诏益州剌史罢子午道,通褒斜路”(《后汉书·顺帝纪》)。王升与杨孟文同为武阳人,杨孟文出仕比王升为早,当王升任汉中太守时杨孟文已去世。王升嘉念杨孟文功绩,遂作此颂。全篇笔划匀称,似铁笔勒而成。笔力刚劲沉着,意境深远,给人以朴实、浑厚之感,充满金石韵味,为汉代隶书中精妙之作。
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 “石门十三品”之一。东汉永寿元年(155)刻于石门内壁。呈不规则四边形,上宽40厘米,下宽43厘米,高70厘米。隶书,7行,行10—13字不等,凡50字。系右扶风丞李君承修褒斜道,使“行人蒙福”,故时人为文记此事,并记述其爵里、仕迹等,故亦称《李君表记》,简称《李君表》。因石质剥落,笔画残泐,几不能识,近拓仅有50字。此刻石书法行字参差错落,有自然不拘之意趣。 郙阁颂摩崖 东汉建宁五年(172)刻,“汉三颂”之一。刻石原在略阳县西30里析里石崖,位于嘉陵江西岸崖边,下距水面约8米。摩崖高170厘米,宽175厘米,右上角和左下角剥落,上有古代船拉纤绳磨勒印痕7道。文19行,行27字,今可辨者240余字。传蔡邕书,不足信。文记汉建宁三年(170)太守李翕凿石架木为“郙阁”大桥,以济行人之事。此摩崖久负盛名,书法之美丽为海内外所注目。后代有重刻。石在1977年11月凿迁嵌于略阳县灵崖寺前洞右侧西崖,与后洞宋重刻明补的《郙阁颂》同在一处。 杨淮杨弼表记摩崖 “石门十三品”之一。汉熹平二年(173)刻於石门西壁。呈竖立不规则四边形,上宽31厘米,下宽35厘米,高261厘米。隶书,7行,行24—26字不等,黄门卞玉撰文。《石门颂》中的杨君为杨孟文,与其孙辈杨淮、杨弼均曾任职司隶校尉。黄门卡玉和杨氏同郡,熹平二年二月廿日过石门,见《石门颂》,念杨氏祖孙两辈同为司隶校尉,为官清廉,颇有建树,乃撰杨淮、杨弼二人之表记,以怀念杨氏之功德。其书法大气磅礴,似高山瀑布,大有一泻千仞之势。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