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峪温泉,也称西汤峪温泉,曾为皇家游幸之地,是一个天然温泉,位于秦岭北麓的宝鸡市眉县东南18公里处。温泉三面靠山,一面临水, 山青水秀,树森繁茂,风景优美。因位于峪沟口,涌出的水沸如汤,故名汤峪温泉。相传秦穆公时有凤鸣于此地,故又名“凤汤泉”或“凤凰泉”。 汤峪温泉有10余股泉水,是从地下深处沿山缝古岩裂隙中流出来的,大者如拳,小者如眼,终年不息地向外涌流。特别是它们受到深部地热加温影响,温度很高,经常保持在60℃左右,日出水量400吨。 温泉水含有钾、镁、钙、硫磺等矿物质化学元素20余种,对治疗疥癣等皮肤病功效较大,对关节炎等病有一定疗效,故也有“神泉”之称。 汤峪温泉始建于周朝,公元595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曾在这里建造“凤凰宮”。公元618年(隋恭帝义宁二年)设置过“凤泉县”,地方志记载:“风泉神泽”为眉县八景之一。到了唐朝又命名为“凤汤泉”,专供帝王、后妃享受寻乐。唐高宗、玄宗曾数次驾临汤峪并赋诗感兴。因而,在隋唐时期,汤峪温泉极为兴盛。 相传太上老君李耳,骑着牛过汤峪,曾在龙风山上牧牛观景。后人便在山腰修建老君洞,塑造大青牛。凡来汤峪沐浴者,必到此洞摸牛,头疼 摸牛头,腰疼摸牛腰,腿疼摸牛腿,期望“牛神”除病祛邪助人长寿。
西汤峪温泉,现在此处峪口至秦岭太白山开辟了“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温泉是游山的中心和第一站。 汤峪温泉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的汤峪沟口,处龙凤山和凤凰山的夹峙之中,西傍汤峪河,温泉常年水温在60℃以上,为旅游、疗养、沐浴的佳境。汤峪温泉,历史上即负盛名,郦道元《水经注》中说:“距渭河南13里之汤峪温泉,沸涌如汤,可医百病。”隋开皇十五年(595),隋文帝在此建造了凤泉宫,以昭示胜迹并备避暑、沐浴之用。唐时将凤泉宫改为凤泉汤,高宗、玄宗等屡临凤泉汤沐浴游览,玄宗做诗称“阴谷含神爨,汤泉养圣功,益龄仙井合,愈疾醴源通”,对凤泉汤做了很高的评价。当时温泉的发展极为兴盛。千百年来,人民群众称汤峪温泉为“神泉”“塘子”。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眉县乡土志》载:“温泉,在汤峪口,有五泉凉热多异,旧传沐浴可疗病,即唐代所谓凤泉汤者也。”温泉内泉眼甚多,小如珠,大如拳,其中较大的泉眼有三处,相距5—15米左右,流量充沛,年出水量约20万立方米。经科学检测,水内有钾、钠、镁、铁、钙、碘、锰、砷、铵、氟等多种化学元素。沐浴后不仅可以消污去垢,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帮助消化,而且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功效。尤其对牛皮癣、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痒症具有显著的疗效,对于胃溃疡、气管炎、肥胖病、糖尿病、心血管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清雍正《眉县志》中所列之八景之一“凤泉神泽”即指汤峪温泉而言。在温泉南数里有另一处胜迹日鱼洞,旧志载:“其源通蜀江,谷雨前后二三日之间,鱼必出洞,人往候取,但听八音齐奏,仙乐飘飘,声应山谷。其鱼之出,先小后大,难可记等,玉腮吹浪,银甲射日,唫喁游泳,顺流而下于渭,得而烹之,味极鲜美,不亚江南之鲜鲥”。这就是八景之一的“鱼洞仙音”。今鱼洞犹在,但因铺筑公路,此地环境大变,谷雨捕鱼已成旧日史话。傍依汤峪河之凤凰山巅,有一座今人称之为“塘子城”的城墙遗迹,据传即为隋文帝所建“凤泉宫”旧址。龙凤山有一老君洞,俗呼牛窑。相传老子李聃当年骑青牛曾从汤峪经过,并在龙凤山上牧牛观景,于是后人便在窑洞内塑一卧状青牛,老君端坐牛背,栩栩如生,凡来此沐浴游览者大都要顶礼膜拜,尤以农村老年人至为虔诚。温泉院内餐厅之南有一巨石,孤傲独秀,形似帽盔,周围树木丛立,别具情致。沿温泉南行一公里,有一巨石屹立汤河东岸,巨石之上又有一石,俗曰磊磊石,又称“神功石”,此石奇异之处在于一夫撼则动,数夫撼则不动。 汤峪温泉,处钟灵毓秀之地,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远近游客。民国35年(1936),“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返回南京,一次问到眉县汤峪,此话传至陕西,当时西安警备区司令徐某以为蒋介石在临潼华清池遇险,若再入陕,必不去华清池,眉县汤峪或可成停留之地。31年(1942)遂派陕西保安第10团和眉县政府募捐、集资,先后修了双人池5个、5人池一个、一座大池、一座群众池(各内设男女池一个)、三间免费池(内设男女大池各一个),并成立汤峪温泉管理处。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