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对峰台位于柞水县城南35里的石瓮乡,毗邻佛爷、百神二洞。景点包括:钢钎刺咽喉、仙居处、海拔、天然石观音、定风洞、少林气功、滴水观音等。景区内奇峰突兀,险峻难攀,峰顶建有娘娘庙。两傍双峰耸峙,西北侧山下有洞,据百神洞有碑载:相传明代中叶,“洞吼三日,忽然划开,有神水,祈雨多应。”对峰台是柞水久享盛名岿峻壮丽的山峰之一。来溶洞观光的人,都要行至山下眺望赞赏,它“赛似俄眉,胜似华山”,被当地群众称为“奇峰”。
对峰台是柞水县一大奇观,人云:“四峰排漱,八仞列平”。前峰笔架山,形似笔架胜似笔架,两山背弯,中山直垒,远近眺望,墨油油地一顶两角。后峰桃二山,长得似桃非桃,就象五月仙佻,青山红崖,现出桃子本相。东、南、北三方,有八个山头向着对峰台;乾佑河,西干沟河,东干沟河三水绕着对峰台向东流去。
在一座高约1000米的峭壁上,二峰突起,巍然相峙。下为乾佑河,波涛翻滚。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由印度取经回国后,译经、论75部,1335卷。显庆五年(660),高宗李治倡建塔、寺,开凿石窟。宋代静楠法师著《三藏经观·寺庙》载:“唐天授二年(691),长安高僧天海越终南至永宁堡(今夜珠坪),聚僧徒诵经。时有老庵寺僧徒提及县境寺庙颇少。天海游历一日,主建寺庙于对峰台上。”僧徒力捐工料,建佛寺一间,工速艺巧,并塑释迦像一尊。天海高僧观其寺小巧玲珑,兴题楹联一首,亲书于堂柱上。上联曰:“此山就是普陀山何必远道求神仙”,下联曰:“只要凡名心向善回心转意就是仙”。佛寺建成后,僧徒又捐资凿修盘山小道。后香客不绝,游人日增。唐万岁通天元年(696),今柞水东南大部和今镇安县全境置安业县,县城设永宁堡(夜珠坪),对峰台为官宦、镇军游览、观光和拜佛盛地。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对峰台佛寺毁于战火之中。明万历年间镇安县令武安敕令在对峰台建祖师殿三间。溶洞旅游区开发后,于1992年始建观音堂,1993年7月23日,举行了落成剪彩仪式,后即向游人开放。
关于峰顶的娘娘庙,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宋朝的真宗天喜年间,当地名士和群众在对峰台建修祖师庙三年。到元朝末年的一天,一个樵夫去笔架山砍柴,休息的时候背靠山,面向对峰台,忽然瞧见对峰台的山峁上有一妇人面向东在那里梳头。他甚感奇怪,梳头不在家里,却到山顶梳什么头。心里这么想,但并未在意。第二天吃过早饭拿起砍刀仍到此山砍柴,不停地砍,砍了捆,捆了砍,当他就地休息时,忽然又瞧见那妇人在梳头,他又惊奇又畏惧,便一口气跑回有对众人说:“对峰台有一妇人在梳头……”。大家听了甚感奇怪,认为是菩萨显圣。故于明代在此山修建了观音娘娘庙。中为南海观世音娘娘,身坐莲花台,金身鼎冠;前为齐天大圣像;左边为送子娘娘;右边为三肖娘娘。陈设有香炉、油灯、铁器、签筒和签簿;左边有锣鼓各一面,两壁绘有壁画。格子门窗,门枋刻有对联上为:此山就是普陀山,何必远来求神仙;下为:祗要凡民心向善,回心转意就是仙。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