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山
药王山,原名五台山,位于耀州区东1.5公里处,景区面积10.1平方公里。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山上五峰环绕,古柏苍翠,殿宇轩昂,风景优美。隋唐时期伟大的药学家孙思邈晚年归隐于此,后人尊成他为“药王”,因此五台山便成了药王山,流传至今。 药王山历史悠久,自然景观独特,文物荟萃,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有药王大殿及药王碑、太玄古洞、洗药池等50余处,药王山石刻遍及全山,隋唐摩崖造像40余尊,其中尤以“摸摸爷”最为著名,因其造像神态自然,端祥慈善,冥想思维,双目微闭,具有释难解疑之神力,大凡来药王山的人都要去摸摸它祈求消灾除病,因此得名“摸摸爷”。药王山碑林是陕西除西安碑林博物馆以外最大的一个碑林,拥有历代碑石200余座,为药王山实物历史之档案,其中《魏文朗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像碑》、《仇臣生造像碑》、《青龙魏碑》等为稀世珍宝,是研究民族、宗教、风俗、书法的珍贵史料。每年农历“二月二”的传统庙会,是药王山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届时都要举办祭祀药王孙思邈、弘扬药王医德医风、展现风土民俗等多项活动,四面八方的人们云集在药王山,场面热闹非凡。 每年农历“二月二”的传统庙会,是药王山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届时都要举办祭祀药王孙思邈、弘扬药王医德医风、展现风土民俗等多项活动,四面八方的人们云集在药王山,场面热闹非凡。
药王山
药王山
药王山由5座山峦组成,山峦顶平如台,形如五指,为纪念医学大师孙思邈,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
药王山
远远眺望,绿树丛中,殿宇环山依岩而建,气势壮观迷人。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耀县孙家源人,早年体弱多病,家境贫寒。少年时开始钻研医道药理,兼读经史百字之说,青年时已造诣颇深。学成后曾辞朝廷征召,长期在家隐居行医济人。晚年根据唐代医药文献,搜集民间治疗经验,结合个人行医体会,编著医书。
药王山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是他的力著。在印刷不发达的古代,手抄本广为流传,直到宋代才出版了两书的摘缩本,并传入朝鲜和日本。这两本书开创了疾病分类、症候记述、治疗方法和药剂处方,对中国医学发展贡献极大。
药王山
药王山上建有药王(古代医学家孙思邈)庙,庙前五通高大石碑上刻有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内容,山上还有纪念孙思邈碑碣百余通。药王山碑林是陕西除西安碑林博物馆以外最大的一个碑林,拥有历代碑石200余座,为药王山实物历史之档案,其中《魏文朗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像碑》、《仇臣生造像碑》、《青龙魏碑》等为稀世珍宝,是研究民族、宗教、风俗、书法的珍贵史料, 药王山石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
药王山藏《石鼓文》碑 《石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刻在形状似鼓形石头上的一种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共10块,各刻一篇有韵的四言诗,内容是歌颂贵族田猎游乐生活的,书体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这10块石鼓曾曝弃荒野达1300多年,唐时被从陕西宝鸡发现,此后历朝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它,几经迁移于抗战胜利后存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药王山所藏《石鼓文》碑为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耀州御史左佩珍之子左重耀根据其家藏《石鼓文》拓本摹勒刻石。共刻石四块,其一为隶体《重刻石鼓文序》和甲、乙、丙、丁四鼓《石鼓文》;其二为戊、己、庚、辛、壬、癸六鼓《石鼓文》,两碑共刻10块石鼓文字658个;其三为《石鼓文》音释和赞歌,有唐时韦应物、韩愈的《石鼓歌》等;其四为宋时苏东坡《后石鼓歌》等,其音释与全文相对应为658字。 《石鼓文》字体方正均匀,舒展大方,诗韵风格类似《诗经》,历来被书法家、文学家和评论家所称颂。药王山现存《石鼓文》碑,与原石鼓文影印拓本对照,仍不失原貌。对研究石鼓文和古代文字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