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仙游寺是周至县隋唐时代存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是历代关中地区佛教活动的胜地之一;是唐宋以来文人学士聚游之所;是史诗《长恨歌》的诞生地;是中国千年前的文化丛林。她的人文历史上溯周秦,下迄明清。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献记载,仙游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始称“仙游宫”。仁寿元年(601),随文帝为了在全国安置他早先得到的佛舍利,在这里创立灵塔,即法王塔,仙游宫便因建塔改寺,称仙游寺。在此以前,西周时,周穆王西征犬戊于此,休于玄池(即黑龙潭,也称仙游潭)之上,奏广乐三日而终。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曾在此吹萧习仙。唐代宗时,新罗国高僧慧超来大唐求法,受皇帝之命来仙游潭祷雨。德宗时,京城发生叛乱,皇帝来仙游寺避难,臣子乔琳在此代其出家禳灾,唐大宗年间(847—859),唐宣宗李忱将仙游寺析建三寺;黑河南面叫仙游寺(亦称南寺),黑河北面的叫中兴寺(亦称北寺),另一寺毁于宋以后的战乱中。后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仙游寺由西域嘛桑加巴主持,复修扩建,改名为普缘寺。清康熙二年,募捐重修寺院,并恢复了仙游寺的原名。乾隆和道光年间及民国初期,对此也作过不同程度的修葺。 仙游寺象颗明珠镶嵌在黑水河畔,周围山清水透,古往今来,这里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学士,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白居易于元和元年(806)做周至县县尉时,在这里写下了文情并茂的《长恨歌》,在中外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嘉佑七年,苏东坡任凤翔通判时,曾两次到过仙游寺,满怀兴致,留诗多首,对逼水塔上十六方天王鬼神飞仙像作了鉴定:“非吴道子莫能至”。不但给这里留有文笔俱妙的对联,还在这儿制符调玉女泉中的水,至今被人们传为佳话。 仙游寺自隋朝创立到现在,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珍贵文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物事业受到了高度重视,周至县人民政府对此设立了管理机构,国家还拨出专款,对该寺进行抢救和维修,使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利用。这块终南灵秀之地,还树有毛主席手书长恨歌碑,今人赵朴初、谢冰心、藏克家、王任重、贺敬之、王蒙、冯牧、徐迟、张光年、周明、闫纲等众多名家都对该寺有题书,更加丰富了仙游寺的文化内容。 因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本着“两利”的方针,1998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仙游寺及法王塔搬迁保护,迁至与原址2.8公里的金盆北梁。新址面积10多万平方米,建筑为仿唐风格,加上拆迁中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复建后的仙游寺,规模更大,将成为西安一处重要的文物旅游观光点。
编辑:秦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