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骊山美如锦绣,又名绣岭,以石瓮谷为界分为东绣岭、西绣岭。 骊山曾是帝王游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迹随处可见,神话传说层出不穷。“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落日斜阳里红霞万状尤显壮观,“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对骊山胜景及其历史地位做了恰当而准确地概括。远在上古时期,这里曾是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处;西周时,周幽王又在此演出了一幕“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历史闹剧;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将他的陵墓建于骊山脚下,还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唐朝时期,唐玄宗、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就连逃难而来的慈禧太后也不忘在此游玩享乐,这是骊山沧桑的经历,也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见证。
骊山不仅自然景观秀丽,而且有几十个驰名的文物景点胜迹,古往今来,骊山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登骊山别有一番情趣。青石台阶路把著名的周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谏亭、 石瓮谷、举火楼、遇仙桥、秤锤石、鸡上架、三元洞、鹞子翻身等古迹连在一起。游人可拾级而上或乘坐骊山索道缆车登山至烽火台。极目远眺,在茫茫八百里秦川上,渭河如一条玉带飘动在绿野之间,俯视山下,风景如画,游人熙攘。
骊山半山腰有一块上有金黄菌锈的巨石,远望像老虎身上的斑纹。因此叫虎斑石,又因形状似一只蹲卧的老虎,也叫卧虎石。石上有一座水泥凉亭。这里是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被捕处。五十年代改名为“捉蒋亭”,并在亭内正面上方石壁上题词,叙述“西安事变”大略经过。近年改名为“兵谏亭”。
景点简介
晚照亭
“骊山晚照”是“关中八景”之一,这座重檐钻尖顶方亭就是取“骊山晚照”之意,建于1981年,从这里可鸟瞰华清池、东花园、临潼全景和渭水。据记载,每当雨过天晴,云开雾散,骊山似一匹青色的骏马,青翠欲滴、清晰可见,在落日的映照下似披上了一层迷人的桔红色,更显得流光溢彩、妩媚动人,有缘人才得一见。关于骊山晚照有两首诗最为著名,一首是明代诗人刘储秀所写“由来骊山多奇峰,一望岚光翠且重。复此斜阳相映处,红云朵朵照芙蓉。”另一首是清代名士朱集义所写“幽王遗没旧荒台,翠柏苍松绣作堆。入暮晴霞红一片,疑是烽火自西来。”
明圣宫
明圣宫位于骊山西绣岭老母殿南侧,始建于1992年,是台湾道教徒、著名爱国人士颜武雄等人为报答映登仙祖保佑之恩,捐此修建一座大型道教观,表达了台湾同胞认祖归宗、渴望回归的爱国之情。明圣宫占地面积60余亩,共有殿堂房屋300余间。宫内有三清殿、仙祖殿、灵观殿等景观,分别供奉着道教的三清始祖、四御天尊、三宫大帝、谢映登仙祖和护法神王灵宫。
明圣宫现有常住道人32名。均是北京道教学院毕业的高素质道教人才。明圣宫是我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型纯木古建筑群,是西北规模重大的道教宫观,堪称道教的又一洞天福地。宫内所用汉白玉为北京房山汉白玉,建筑木材选用东北红松,神像采用江西小叶香樟木,神龛供桌采用南非进口红木,整个建筑风格为明清建筑,古香古色。明圣宫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风景秀丽的骊山上。
鸟语林
骊山鸟语林位于风景如画的骊山西绣岭,这里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每到季节,花木争奇斗艳,自然景色蔚为壮观。东览兵马俑,俯视华清池,携手明圣宫,背倚烽火台、天文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骊山鸟语林的基本格调是:古朴典雅、自然清新、明快疏朗、野趣横生。充分利用原有峡谷地带,花大力气造涧、溪、瀑、潭、池,将台阶巧妙地串成一体,形成台阶起伏、自然流畅、碧水长流、林木葱郁、鸟语花香的壮丽景观,给人以回归自然、世外桃源之感。
骊山鸟语林位于风景如画的骊山西绣岭,这里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每到季节,花木争奇斗艳,自然景色蔚为壮观。
骊山鸟语林占地面积50余亩,网内空间100多万立方米。园内存养有上百种近十万只珍禽异鸟。目前,朱鹮、鸵鸟、白鹭、大雁、七彩山鸡及近千只美国落地王鸽和一万只宝贵鸟、喜鹊、腊嘴、代胜等已安居园林。
骊山鸟语林内设施齐全,有科普室、驯养室、表演厅、参与场、孵化室、开发办、研究室、野味餐馆、标本室、苗圃及花房等将鸟语林融山、水、森林、建筑、小品、花木、鸟及鸟文化为一体,以高格调的游赏性吸引不同层次的游人,来这里享受经典生活,展现精彩人生。
兵谏亭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玲来陕,以游山玩水为名,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期间张、杨两位将军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座高4米,宽2.5米的石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气亭”,解放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为了缓和两岸关系,再次易名为“兵谏亭”。
西安事变大型浮雕
“西安事变大型浮雕”于2004年4月初动工实施,历时半年,10月底建成,总投资约260万元。浮雕总长60米,高3.6米,由12组画面内容构成,成功塑造了张学良、杨虎城等典型历史人物120个。史料详实,造型逼真,生动再现了“西安事变”这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是我国迄今惟一反映“西安事变”史实的纪念性主题浮雕,也是对骊山景区文化的完善补充。与兵谏亭、兵谏园一起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爱国教育、艺术鉴赏于一体的新景观,成为骊山又一个新亮点。
三元洞
北临华清池,上通老君殿,是由骊山西门登山的第一景点,也是一处自然奇观。这里有几孔清静幽雅的窑洞,洞内奉祀着道教所尊的“天宫、地宫、水宫-(玉皇大帝、土地爷、大禹)”三元,其最奇特之处是窑内有5个茶杯口粗细的天然通风圆洞,深不知底,昼夜生风,春夏风向外吹,秋冬风向里吹,故称为三元洞。游客登山至洞口,顿感微风吹拂,凉爽舒适,人们谓之神风,多有以此治病者。骊山属于大倾角断层岩,断层之间的空隙遥遥相通,于是形成自然风洞,成为天造地设的一大奇观,远近有名,近年来经医疗卫生部门对自然风洞排风进行采样化验,风洞排出的气体,具有脱敏、镇静、止痛作用,对多种疾病确有治疗价值。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