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这几天的高温让人难熬,却也好处多多。 尽情享受户外运动,享受行走旅行,享受让自己变成一个有风格的夜游神——这些,全都是夏天的馈赠。 不要再对着夏天送上一张苦瓜脸了,学学古人“烦夏莫如赏夏”,让2015年的夏天,从里到外分外清凉。送上夏日使用手册,用赏夏的态度来玩出一个元气满满的夏天!
夏天的热,搁在哪朝哪代都是一样的。但你知道吗?在没有空调电风扇,不能去北极避暑的时代,古人的日子可比我们想象的可有意思多了。当然,一到夏天,面对清蒸火烤,忍不住要吐槽的古人也是还是有的。比如大诗人杜甫《夏夜叹》里说,“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即便是诗圣,也只能哀叹“安得万里风,飘飘吹我裳。”
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戴复古,有一年夏天他实在难忍炎热,一口气写了《大热五首》,最有趣的一句要数“天嗔吾面白,晒作铁色深。天能黑我面,岂能黑我心。我心有冰雪,不受暑气侵。”看看,大诗人说出了文人避暑的至高境界,只靠一颗冰雪心,就能抵挡酷暑。
从设计房子开始
古人没有空调,但你可知道人家崇尚的可是“天然环保,最妙自然风”的聪明的住宅。这个角度,跟现在的建筑大师设计房屋时强调“自然”的思路就不谋而合了。
那时人们已经善于运用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所说的太阳高度角,北京地区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7°,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6°),来设计出檐的角度。宫内的北房有了这个角度的屋檐,就能够在夏至前后,屋檐遮阳;到了冬至前后,阳光满室,使得房间内有冬暖夏凉之感。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改造居室环境,建造一个相当于现代带有制冷设备的“空调房”度过夏天。这样的房间,古人称为“夏房”,先秦时期的“窟室”,秦汉时期的“凉房”及皇家的“凉殿”,后来的“冰室”、“凉窖”,都属于夏房。
比起凉殿之类,避暑山庄更高级,是帝王们走出宫殿的夏日住所,比如我们宝鸡麟游的九成宫,就是唐朝皇帝钟爱的避暑山庄。这种避暑形式在清朝时候最盛,每年为了避开紫禁城里的高温暑热,从皇帝太后皇子皇孙以及王公大臣,悉数随行至热河行宫(即现在的“避暑山庄”),从端午一直呆到中秋后的“木兰秋弥”,堪称史上最为浩大的“避暑”。
从纳凉工具入手
根据相关的记载,我国在古代很早就有了所谓的“冰箱”。虽然在古代的时候的技术是远远的落后于现在的,但是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也是可以保持食物的新鲜。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 “冰鉴”。这种“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这可能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根据最的报道,我国的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在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这两件冰鉴上还有一柄长勺,应该是专门用来取里面的冷饮用的,好聪明。
肉隐肉现的夏装们
一般人都以为,即便是夏天,古代人都是穿得里三层、外三层。于是有人问,古代人怎么受得了?其实古人也不是裹得那么紧,相反在某些朝代,比现在更开放。比如魏晋前,男人爱在夏天打赤膊,女人们则穿开裆裤。这种“开裆裤”叫胫衣,它是裤子的原始雏形,但它仅有两只裤管,上端用带子系在腰部,是没有裆的,这样着装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过河否则不能轻易提起下裳。
很多朝代不允许那么裸露着装时,有钱人家会选择用丝绸做夏装,而普通人家多采用麻、布等,所以即便长袍长裤,倒也凉快。这是由于古人的纱袍、长裤,覆盖皮肤,不接受阳光直射。当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比如达到 37℃,皮肤会不自觉地吸热。古人的长袖袍子相当于起了防晒衣的作用,所以也不是穿得越少就越凉快。学习古人,选择真丝、纯棉、麻棉等天然纤维,透气又舒服,是避暑着装的首选。
去茶馆享受免费风扇车
夏天去商场、超市蹭空调的可不少见,但其实这不是我们的现代人独有的技巧,古代夏天也有蹭风一族。什么?你只听说过有吃饭不掏钱的蹭饭族,没听说还有不想掏钱的“蹭风族”,他们在可南宋时就有,且人数众多。
夏日炎炎似火烧,若有凉风徐来,当然感觉佳妙。但自然风毕竟不是想来就来的,有一种风却经常有,那就是茶馆酒楼等营业场所的“水激扇车”所吹的风。南宋时的“风扇车”可能已经走进更多的家庭之中,但并非大规模普及,而茶馆酒楼是一定有风车的。如王镃有《暑夕》诗曰:“朱门正役风车苦。”程垓有《浣溪沙》词曰:“闲倚前荣小扇车。”均说明其普及范围并不大。老百姓想享受清凉舒适的风,只能去蹭,做个“蹭风族”。
史料记载:理宗时,临安“暑毒方甚,众纷至茶肆处,门前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成帘飞洒”,甚至还有“行人未至心眼开”的。这是一个什么景象?像不像今天一些人爱在夏天去泡大商场?因为大商场里有中央空调。今人蹭大商场的空调,南宋人蹭茶馆酒楼的风车,大哥莫笑二哥,半斤八两差不多,都是一般的“蹭风族”。
中药解暑汤 我中医的博大精深
在清朝,伏天里选择中草药避暑是当时北京地区一大特点,在《京都风俗志》中记载,在伏天,有人喝冰水,有人煎熬苏叶、藿叶、甘草等汤,称之为暑汤,并在街上出售。这里的“苏叶”,即紫苏叶,中医学认为紫苏性温、味辛、发表散寒、理气宽中、化痰止咳。中老年和儿童夏日饮苏叶汤,则有健脾补中的功效。
除了老百姓喜欢制作暑汤消暑外,宫中的御医在夏季也会开出消暑的中药方子,如香薷汤、暑汤等汤剂,还有香薷丸、藿香正气丸、清暑益气丸等丸药。这些药方主要的成分是藿香、香薷、扁豆、陈皮、茯苓、木瓜、滑石、甘草等。这些中药对于治疗在湿疫时气发生的暑湿感冒比较有效。八月份是暑湿的月份,服用藿香、甘草、金银花等中药或汤剂也有利于预防中暑和感冒。
水果消暑 古人比我们会做会吃
到了宋代,避暑食品更加品种繁多,特别是水果种类的繁多,让多汁的瓜果成为了避暑的主力军,诸如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等,而其中以西瓜最受欢迎,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中就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描述。
在清朝宫廷中,消暑冷饮的种类就有很多了,冷饮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料制成,冰镇后吃起来绝对爽口。金易先生所著《宫女谈往录》书中,宫女何氏对慈禧太后夏日在颐和园消暑有这样的叙述:“宫里头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饯、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采上来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里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镇了吃。把青胡桃砸开,把里头的带涩的一层嫩皮剥去,浇上葡萄汁,冰镇了吃。”由此可见清宫夏季水果消暑的花样。
户外咖最爱 户外亲水
关键词:瀑布、溪流
来自大自然的风,自然是最清凉,晋陶渊明说:“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是羲皇上人。”炎夏得遇凉风,羲皇莫如。唐王维也写诗:“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坐在风口处,光脚丫漱流水,自然暑热立即全消。李白选庐山避暑,还写下《望庐山瀑布》,估计也是觉得爽快到必须抒发情怀吧。
西安附近的瀑布群,随便数数都能超过一双手,太平、高冠、九龙潭……挨个逛一圈,最热的伏天就过完了。
学着有爱好 文艺青年必备
关键词:喝茶、斗酒、纳凉
看了以上这些好玩好吃的方法,只懂得抱着手机和电脑躲在空调房里活得无比粗糙的现代人,真是要羞愧到捂脸了。你真幸运看到这一期杂志,快快学起来,现学现用,让自己变成一个有趣的古代人。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宝玉的口做了一首诗,《夏夜即事》“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这段就是描写大户人家的小姐夏天一直玩到夜深才卸妆的情景。大观园里的菇凉们或是伴着鹦鹉描鸾刺凤,倦怠了就懒慵地睡下,或是点上御香揽镜上妆,或是在水边凉亭轻摇罗扇纳凉喝酒斗趣。
西安市内很多茶室,顺城巷的小店特别适合文艺青/中年来copy,有好茶,有好友,蹲在家里也有好玩的。
推荐:真爱山水、天禧苑、天茗茶庄
高段位赏夏 静心纳凉
关键词:泛舟、赏荷
《武林旧事》中记载,宋代每年六月六那天,城里人便“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在船上享受各种新鲜水果和美味饮料。
这样的悠闲,对身处内陆的西安来说,还是有些奢侈。所以退而求其次,我们泛舟纳凉,不玩吃吃喝喝,玩一些更精神层面的,泛舟赏荷,在荷塘边端起相机留下最美的夏景,或者在池边支起画板,来一次艺术创作。让思绪慢慢平静,实践一次“烦夏莫如赏夏”的至高境界。
推荐周边赏荷地:王莽乡、洽川湿地公园、曲江南湖、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广仁寺(太空荷花)
钓鱼迷必知 上山找清凉
关键词:游泳、嬉水、垂钓
古人爱玩,尤其爱在自然山水中嬉戏,大人和孩子常在一起游泳、戏水。明李时珍推荐垂钓,他认为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而暑天气候炎热,往往使人烦闷、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钓鱼是不错的选择。由此古人云:“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
除了垂钓,古人的夏趣活动还有养金鱼、钓鳖、捕蛙、夏猎等。唐代诗人刘禹锡喜欢在近水处纳凉,他有诗曰:“千竿竹翠数莲红,水田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北宋词人秦观说:“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有水的地方就有细风,有树的地方就有阴凉。
背靠大秦岭的西安人,还用发愁如何像古人一样轻易找到凉爽的去处吗?
推荐钓鱼地点:汤峪湖、安康瀛湖、小峪水库、灞河沿岸(文章来源:腾讯大秦网)
责任编辑: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