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李震(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从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70年中,陕西文艺形成的一条最重要的传统,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从柳青深入长安县黄埔村14年而有《创业史》,杜鹏程深入西北战场而有《保卫延安》,赵望云、石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而有长安画派,到路遥深入陕北农村、矿区而有《平凡的世界》、陈忠实在农村老家深居50年而有《白鹿原》,贾平凹踏遍秦岭山水而有近十部关于商州的长篇小说,刘文西近百次深入陕北采风而有黄土画派,陈彦深入城乡结合部和农民工中间,而有“西京三部曲”等等,即使到中国文艺整体经历了九十年代的商业化冲击和2000年以来的全球化冲击的21世纪,陕西作家、艺术家有组织地到基层挂职深入生活的行为从未停止过。
陕西文艺的这一传统十分显著,而且表现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我们甚至完全有理由将这一传统概括为中国当代文艺中的陕西经验。首先,70多年前毛泽东的《讲话》就是在陕西发表的,也是在陕西开始践行的。其次,在中国当代文艺发展史上,倡导文艺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讲话》精神是以陕西作家和艺术家们的实践为代表的,三代文学陕军、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秦腔现代戏等等陕西文艺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柳青、柯仲平、石鲁、马健翎、胡采等人延续下来的延安文艺的精魂。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强调的文艺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导向,最好的范例就是一再被提到的柳青、路遥这样的陕西作家。而且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全国范围内、各个文艺领域总共邀请的72位文艺家中,应邀出席的陕西文艺家,或者在陕西长期工作过的文艺家占有较高比例。因此,“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导向在很大程度上熔铸了陕西经验。就像70多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汲取了当时在延安十分活跃的民众剧团的秦腔现代戏创作经验一样。
我们今天讨论这个问题的目的,其实不是要在历史或者学术的层面上确立陕西经验在中国当代文艺传统中的主导地位,而在于强调这一传统对今天的意义,在于这一传统在今天能否催生出更多直面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生活实践和思想感情的文艺作品。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时代,或者任何一个地域的文艺的发展,都会存在来自自身传统的“恒量”和来自时代全新要求的“变量”两种决定因素。对于当下的陕西而言,文艺创作正在面对和经历种种来自时代全新要求的“变量”,譬如正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正在媒介化的文化环境,正在城市化的社会环境,正在全面更新的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创作主体等等。但无论经受多少个“变量”的冲击,陕西文艺必须坚守一个“恒量”,那就是来自陕西当代文艺自身的主要传统和基本经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一恒量,既是陕西在中国当代文艺史上立足的根基,又是中国当代文艺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因此,笔者认为,正在成长中的陕西中青年文艺家,特别是80后、90后,应该自觉地去认同陕西文艺的经验与传统,在充分表现当今时代的精神共性的同时,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直面现实的作品,表现出更加显著的陕西特色,以与全国的80后、90后的一般特征相区别。这或许是陕西的80后、90后立足全国的根基,也是陕西文艺整体前行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