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汉长安城遗址绿树掩映、草木葱茏,从昔日的“城中村”变成了初具规模的“生态公园”。
游客在参观西安门遗址的城墙。
建设中的汉都新苑。
这是一座曾被当作国都沿用了数百年的城池,作为皇城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文景之治”“抗击匈奴”“汉武盛世”“昭宣中兴”……这里是汉长安城遗址,是汉武帝挥斥方遒的指挥中枢,是张骞打通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西安恢宏大气城市精神的根脉。
申遗成功让遗址焕发生机
历史的脚步穿越了千年时空来到今天,曾经辉煌至极的城池变成沉睡在现代都市一角的遗迹,宫殿的遗址和依旧耸立的城墙,以另一种身份变成了汉文化基因的特殊载体。
考古学家认为,都城作为古代国家历史的缩影,通常都是政治统治中心、经济管理中心、文化礼仪中心以及军事指挥中心。汉长安城遗址蕴含着大量有关汉代文化和文明状况的历史信息,是汉王朝制度、礼仪、文化、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的最集中表现。
为了加快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利用,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重大决策。同年8月,通过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决定从2012年到2020年分3个阶段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并将总面积8.58平方公里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作为特区建设的启动项目。
之后短短3个月内,汉长安城遗址上9个村共3380户群众、1.5万人为了申遗梦,舍小家为大家。搬迁之快、群众情绪之平稳,备受赞誉。与此同时,安置房建设也全面启动。
以遗址保护为着眼点、以改善民生为立足点,西安加快实施遗址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把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程打造成一项集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城市建设、生态提升、产业培育和民生改善为一体的综合工程。
完整保护汉长安城遗址的遗迹本体、整体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逐步把汉长安遗址规划建设成为具有“真实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区,完整体现遗址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有效实现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在遗址区内进行环境整治和绿化,使汉长安城遗址成为西安市区内面积最大的生态环境优化区和区域文化功能区,实现遗址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和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西安5处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毅然搬迁的1.5万西安市民得到了最高的褒奖和最大的回报。
2014年年底,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又被列入全省30个重大文化项目。西安,正举全市之力,将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工程,展示西安形象的生态工程,惠及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这座2000多年前的都城遗址将重新焕发生机。
保护性展示让遗址“活起来”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部,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历史上建都西安的13个王朝中,10个王朝以汉长安城为都。汉长安城遗址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遗迹丰富、格局明确、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统一帝国的都城遗址。
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汉长安城南部的4座城门,即西安门、霸城门、直城门和宣平门在考古勘测中逐渐确定了位置。去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未央宫,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考古勘探。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近60年大规模考古工作的成果显示,目前汉长安城遗址中的未央宫、长乐宫和桂宫等已经基本探明,城北部两座主要市场东市、西市也已经基本勘探清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未央宫进行了重点发掘,皇帝处理政务的前殿、皇后居住的椒房殿、皇室官署少府、中央官署,还有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天禄阁、以及相当于国家档案馆的石渠阁等,都已经基本确定位置和布局、形制。
市民刘光平曾住在遗址区里的大刘寨,搬迁后他常来遗址区转转,7月10日下午在少府遗址区里,他指着保护性展示区里的展示结构说:“你看,这上面看见的样子和地下2米深的情况是一样的,这里有砖,那边有柱石,地下绝对也是这样的,政府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把地下的结构表现出来。”60多岁的刘光平不知道这是一种叫做“地面模拟复原展示”的表现手法,却能清楚地说出内涵,从这种角度讲保护性展示已经起到了它的作用。
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宣教部部长高亚平说:“这几年我们通过回填覆土、加固保护,原址展示,地面模拟复原展示,标识展示等方式对遗址区内的遗址点有针对性地做了100多处保护展示。”
随着一座座宫殿逐渐在人们脑海中清晰,大遗址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也在逐步突显。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在自己的著作《唤醒遗迹——城市化背景下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问题》中写道:“就中国目前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来看,几乎都是历史悠久的人类繁衍生息之处,都存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有些甚至还存有大量的自然界演变的遗迹。就西安市的情况来看,整个主城区城市规模为400平方公里,实际上与这400平方公里相叠加的周秦汉唐四大古代都城遗址,以及相应的帝王陵墓区,总共占地约达230平方公里。在这样的城市里,城市发展与古迹遗址保护就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问题。”
目前汉长安城遗址已探明的重要遗址点有46处,城墙和一些大型夯土遗迹依然清晰可见。根据考古专家探测,城内仅未央宫的面积就是北京紫禁城的6倍,宫内亭台楼榭、山水沧池,壮观无比。尤其是未央宫前殿,至今残存的夯士台基最高处达15米,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作为汉长安城的最高点,当年汉武帝就是在这里指挥汉军反击匈奴,完成帝国扩张的伟业。
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
自古以来,记载、研究汉长安城的历史文献有很多,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西都赋》,张衡的《西京赋》,还有《三辅黄图》《水经注》《西京杂记》等都记录了这座国际著名的汉朝国都。
汉长安城遗址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与古罗马城东西相对,遥相辉映,并称为“东长安、西罗马”。
汉长安城也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开辟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因为西汉王朝的丰功伟绩,逐步形成了汉人、汉语、汉族、汉文化等历史概念,流传至今。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这里也发生了很多职能和环境上的变化。为了保护汉长安城遗址的完整性,西安始终没有在汉长安城遗址范围内规划安排大型建设工程和城市建设工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遗址区内既不能建工厂也不能进行房地产开发,甚至连市政基础设施都不能建。就连上世纪90年代,规划建设西安二环路北段时,为了专门避开汉长安城遗址区,二环在这里拐了一个弯。也正因此,遗址保护区内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与西安城市形象差别越来越大。2012年当市委、市政府将汉长安城保护列入五项重点工作后,这里开始建设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
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主任毛新亮说:“3年来特区建设一直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坚持统筹城乡、改善民生;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相融合;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
汉长安城遗址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保护和利用堪称一项重大的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对西安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近几年,随着汉长安城遗址周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在遗址区内的流动人口日益增多,逐渐发展成为全市最大的“城中村”。此次保护工程,彻底改善了遗址区内9个村、1.5万市民的生活问题。
如今,只要您到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走走,就会发现在炎热的夏天,这8.5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上万亩绿地营造出了另一番绿树掩映、草木葱茏的景致。这里已俨然从昔日的“城中村”变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生态公园”。
与此同时,在距此不远的朱宏路与北三环立交向西800米路北,41栋单体高层和2所学校的主体建设已进入尾声。这个体量巨大的建筑群有一个富含历史韵味的名字——“汉都新苑”,这是为那1.5万搬迁群众建的回迁安置房。为此,政府以完成20多亿元投资,其中2015年前5个月投资就达7.9亿元,占年计划39.5%。
毛新亮说:“再有几个月41栋楼主体将同时竣工,明年6月会实现同时交房,届时1.5万搬迁群众将开始在基础设施齐全的新小区里与遗址区守望相对。”
按照西安市委、市政府的规划,6年以后,这座凝聚了现任决策者心血和城市希望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不仅会成为一座极具西安特色的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同时也会成为西安最大的“绿肺”。届时这座纵贯西安历史的城池将会以另一种面貌,接受来自全世界游客的仰望。
他把对汉文化的热爱写进诗里64岁的退休职工高琦对汉长安城遗址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有一个特别的本子,里面记录了数百位曾到访未央宫前殿遗址的游客游览时的感触。
那是基因密码里的感召力
高先生家住浐灞生态区,来一次未央宫前殿遗址最少需要1小时车程,即使如此,他还是乐意一周来个三四次。他享受站在遗址高台上,俯瞰千年繁华落尽后苍凉大地的时空交流之感,他说那种感觉是一个民族基因密码里的感召力,大汉雄风,何其壮阔。
高先生每次来,都会在前殿遗址的栏杆上挂一个留言本,他会说服每位到此观景后的游客在本子上留下此时的感触,冥冥中他在等待一个能与他同样热爱汉文化,并产生心灵互通的“知音”,就像子期之于伯牙。
高琦的这个习惯从2012年12月开始,现在他的本子上已经积累了很多留言。这些人来时操着五湖四海的乡音,高琦与他们聊天、给他们做义务讲解员,与对方交流彼此对汉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来兴致时,他还会当场作诗,如今他已经写了十几首关于汉长安城遗址和汉文化的诗作。畅聊过后,高琦会邀请对方在他的留言本上写下感受,当然他最喜欢留下诗作的人。
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根脉情结
在遗址区还是“城中村”的时候,高琦就常来转。“我喜欢汉文化,这是一个与民休息、开拓进取的朝代。但从前的遗址区看不到大汉遗风。”高琦说。相比之下,他喜欢现在的遗址区,每一个遗址点上不同类型的保护形式,让对汉文化有着深厚情结的高琦看到了汉长安城遗址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高琦觉得,汉代在世界文化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西安的宝贵财富,丝绸之路也成了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汉长安城遗址就是这种开拓进取精神的重要载体。
“以前我只请热爱汉文化的人给我留言,后来经朋友指点,现在每一个给我留言的人我都和他拍张照片。照片中的遗址区慢慢发生着变化,将来这些都会成为历史的见证。”高琦说。
高琦的留言本上,用铅笔密密麻麻写着很多字,那是高琦和留言者交谈的内容,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充满了对汉文化的敬仰。他说,汉字、汉语、汉族、汉服、汉学……每一个“汉”字都会激发出自己心中的根脉情结。
遗址区居民的“后现代”生活
70岁的王稳正在西马寨生活了近乎一辈子,没想到在68岁时和祖宅做了个彻底告别。随着汉长安城遗址区的整体搬迁,相较于以前在遗址区内的困难生活,王老汉的“后现代”生活要来了。
天禄阁里的义务讲解员
现在,王老汉和孩子租住在车辆厂附近,他每天都到遗址区来,他说:“我要看护这天禄阁,这是遗址,天禄阁遗址你知道不?”老汉脸上皱纹很深,犹如他对遗址区里每一个遗址点的了解一样。
“天禄阁就是汉朝的国家图书馆,你说这地方重要不重要?刘向当年还在这里给图书馆做了目录,写了《战国策》。抗日战争时这里还是一个地下交通站,后来这是天禄阁小学。”王稳正当年也是天禄阁小学的学生。
现在的天禄阁遗址处有部分夯土台,台上有一间名为“刘向祠”的小庙。夯土台底下有几间房子,里面布展了当年此处作为抗战期间秘密交通站的史料图片。
王稳正负责看护这里,老汉说他喜爱历史文化,也爱看书,进来参观的人只要对这里感兴趣,王老汉会拿鸡毛掸子指着展板上的内容,用最通俗的市井语言讲述这里的前世今生。“只要你爱看,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也给你讲一遍。”王老汉说自己啥也不图,就是想守着故土干些有意义的事。在他看来,用这种方式传播他知道的历史典故就是很有意义的事。
搬迁时捐了老王家的门石
搬迁前,王老汉一直以为自己这辈子都不会离开西马寨,可他得知这里要建成遗址保护特区,整个西马寨都要搬迁时,尽管心里万般不舍,但王老汉还是利索搬了。
后来听说要在遗址区里建村寨印记的民俗博物馆,“我捐了十几件文物,有我当年捡到的瓦当,也有我老王家的门石。”王稳正说。后来他还和几位村民一起帮助文物部门收集民俗文物,细心的王老汉还为此专门造了表,400余件东西归类清楚、记载翔实。
“我觉得这个事特别好,现在这些东西都在民俗博物馆里,我老王家的门石最终还是没离开老地方。”老汉觉得没离开就还有念想,这也是他执意要捐自家门石的原因。
新房子去看过十多回了
王稳正说只要遗址区需要,他就会一直在这里守着天禄阁,“人常说故土难离,60多年感情深了,天天看着心里踏实。”
与此同时,他也盼望着新生活。还在建设中的汉都新苑楼间距有多大,广场在哪里,哪个户型最好……王老汉心里都清楚。他说:“我一个星期前才去过,楼都快盖好了。那楼盖的是真好,楼间距也大,我现在就盼着明年住新房呢。”老汉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一年多来,王老汉先后跟孩子和乡党去汉都新苑看了十几回。“40多栋楼一起盖呀,那得多少钱,我害怕他们盖不起来,得常去看看。”从起初去“监工”到现在去看进度,每去一次王老汉的心情就好一次。“谁看着那么好的新房都高兴,日子越过越好么。”王老汉又笑了。
目前,王老汉正在准备一件“大事”,他要把知道的关于汉长安城遗址区里的故事都写下来。“文管所的专家说就要用我自己的话写,这样大家都能听懂。”王老汉一再强调要大家都能听懂,他打心眼里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和熟悉曾发生在“他家这片儿”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