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讯 (记者 王永锋 鲁明智 艾永华)6月19日,由陕西日报和天津日报联合发起的“陕津两地共同关注遗鸥行动”,在神木县红碱淖自然保护区启动。来自两地的新闻工作者、护鸟志愿者和鸟类专家参加启动仪式。
遗鸥是全球濒危鸟类,目前全球遗鸥数量约1.2万只,绝大部分分布于我国境内,我国将其定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位于内陆腹地的神木县红碱淖是遗鸥繁殖地,渤海之滨的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海岸线为越冬地。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遗鸥面临繁殖地水位下降、越冬地潮间带退化等问题。为此,陕西日报和天津日报联合发起关注遗鸥行动,以更好地学习和认知遗鸥的生态习性,向公众传播遗鸥保护的知识和理念,进一步推动遗鸥这一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育。
启动仪式上,天津日报总编辑王宏和陕西日报副总编辑姜冯俊签署了《“陕津两地共同关注遗鸥行动”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将组织有关方面,在保护区工作人员和鸟类科学家的指导下,对遗鸥的繁殖地和越冬地进行科学考察,用生态摄影的方式记录遗鸥生活场景,用新闻报道的手段全面还原遗鸥繁殖地和越冬地的变迁、现状与保护。通过媒体报道、图片展、宣读会等方式呼吁全社会关注遗鸥生存现状,助力推动遗鸥自然保育进程。
当日,由神木县旅游局主办的2015中国·神木红碱淖第二届观鸟节随手拍活动也同时启动。
遗鸥:
遗鸥于1929年4月在内蒙古西部弱水下游的葱都尔首次被发现,直到1971年才被确定为一个独立的种,因此被认为是人类命名最晚的一种鸥类。由于长久以来被人类所“遗忘”,故命名为遗鸥。在国际上,遗鸥是为数甚少的几个同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迁徙物种公约》的鸟种之一。
遗鸥属中型水禽,体长40厘米左右。嘴和脚都是暗红色,前额扁平,夏季头部纯黑。眼睛后缘的上、下方各具一个星月型的白斑,背部、肩部为淡灰色,腰部、尾羽和下体为白色。
素有“大漠明珠”之称的红碱淖,是遗鸥的重要栖息地,每年4月初飞抵,5月初营巢交配,中旬产卵孵化,每窝约成活2—3只,6月上旬雏鸟破壳,亲鸟哺育期20天左右,下旬雏鸟下水学飞,可自行觅食。
每年8月,遗鸥开始出现在渤海湾,到第二年的5月全部迁走。2004年1月的峰值为3363只;2008年8477只,2015年11621只。
遗鸥分为中亚种群、远东种群、戈壁种群和鄂尔多斯种群4个相对独立的繁殖种群。其中鄂尔多斯种群近年来变迁明显,从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到红碱淖,每年夏季全球大约80%以上的遗鸥在这里繁殖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