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艺术人文>>正文

马新林郙阁大讲堂第二十讲:孔子的孝悌观(二)

2015-6-16 12:39:00  来源:三秦游  进入论坛

孔子的孝悌观(二)

孝,本是一种观念。什么观念呢?你看这个古代的汉字,真是很有智慧的,我们老祖宗发明的汉字,确实是世界上别的国家没有办法相比拟的,它是一个智慧的符号。你看“孝”字,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一个子字底,这代表什么?老一代和子一代合二为一,这叫孝。所以孝就是老一代和子一代一体的这种观念就叫孝道。那么现在人总是说有代沟,子女跟父母之间这两代人都有代沟,有代沟了,这老一代和子一代就分开了,分开以后,这个孝字就没有了。所以有代沟就叫不孝啊,孝里面是没有代沟的。

这个一体是什么呢?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这叫道、也叫做本性。那我们把这个一体表现出来,从哪里开始表现呢?就从对自己父母开始,对待父母能够尽自己的爱心,然后把对父母的孝心展开,对老师、对兄弟姐妹、对亲人也是这样一体的爱心,另外到了学校里对同学,走到单位工作里面对领导、对同事,走到社会里面对社会大众,不管走到哪里都要用这一体的爱心对待全世界的人。这就是《弟子规》上所讲的“凡是人,皆须爱”

为什么皆须爱呢?“天同覆,地同载”。“天同覆,地同载”就是讲的一体的意思,也就是天人合一。原来宇宙万物跟我一体,爱别人就是爱自己,这种观念叫做孝。而且在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还是一体。你看孝字,老字头,老一代上面还有老一代,父母上面又有父母、祖宗,一直追溯到远古,无尽的过去;子一代下面又有子一代,儿孙下面又有儿孙,一直到无尽的未来。无尽的过去和无尽的未来无始无终,都是一体啊,这才叫做大孝。圣人就是把这种大孝、至孝证得了,表现出来了,所以他不仅爱现前的大众,还爱以后的大众,他有对这种未来、下一代那种爱心,他起心动念都会照顾到未来,就不会把子孙的资源拿来现在糟蹋了。你看现在,搞很多这些污染的工业,为了眼前的暂时的经济的腾飞发展,搞这些污染的工业把大自然资源环境都糟蹋了。那么谁承担苦果呢?我们的儿孙呐,我们的后代啊。那我们这样子做,就对后代不负责任,没有爱心,这就不是孝啊。所以讲到这个一体的观念是很深很深的。

因此,《孝经》里面你看孔子提醒国家领导人,要真正治理国家,真正要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要怎么做呢?《孝经》上说得很清楚,天子之孝就是“爱敬尽於事亲,而德教加於百姓”。这个意思很清楚,做国家领导人、天子的要以身作则,把这个孝道做出来,对自己的父母尽孝,然后把这种孝心扩展到天下国家,用孝来教化百姓。所以这个孝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而悌就是孝的起用。孝是讲一体,悌就是讲恭敬。那我们跟所有的人是一体的,我们不要说宇宙万物了,就说人吧,我们跟所有人是一体的,对待别人必须要用恭敬,对待自己必须是谦卑,这就是德。所以这个悌它也是孝,它是把孝的这种心表现出来而已。这种恭敬也要从对父母开始,然后扩展到对一切长辈、对老师、对我们年长的人、位高的人、德高的人、声望高的人,凡是有比我们要有长处的、高的这些所有人都要恭敬啊。这种恭敬也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并不是刻意的,刻意的那种叫虚情假意,那种不是悌,那个是别有用心。所以你看《孝经》上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爱人、敬人要先从父母亲开始。这叫做由近而远,这是仁爱的落实,都是由近而远的、不能够倒过来。如果一个人他对于领导很恭敬,但是在家里不恭敬父母,你想想他这是有悌吗?他没有悌啊。他恭敬领导是别有用心,为什么呢?领导管着他呀,他想升官、想升工资、得奖金,那都得领导说了算,他是为了工资、奖金、为了升官才恭敬领导而不是真心的。像这种人,领导在位一天他就恭敬领导,领导一不在位了,他对领导理都不理了,心里完全只有功利而没有道义啊,这种人能够重用吗?他想的都是他自己,如果真给他升官,他做到高位上去了,他能够为百姓去谋幸福吗?当百姓的利益跟自己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他必定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利益之上啊。所以选择官员,首先要看他有没有孝心,孝敬父母他才可能孝敬别人,爱父母他才会爱百姓,所以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理解为什么古代选贤任能一直坚持两个标准:一个是孝,一个是廉,这就叫举孝廉。因为他能够孝顺父母就能够忠于祖国、就能够热爱人民。因此自唐朝之后就有了“举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共识。

我们还是从《论语》中的有关篇章来领悟孔子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和具体行为举止上教导弟子们如何尽孝的。

《论语为政》连续四章都是关于孝的论述。首先是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传统礼仪。”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传统礼仪。”樊迟说:“不违背传统礼仪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传统礼仪尽心尽力地孝敬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仪安葬他们、按节序祭祀他们。”

这段话展开来讲还是很有意思的。孟懿子不一定是孔子的学生,而是介于学生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他是鲁国的大夫。“樊迟御”——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名叫樊须,字子迟,小孔子三十六岁,是年轻的一辈。“御”是驾车。孟懿子刚刚来拜访孔子,并请教什么是孝道这个问题,孔子说“不要违背”,就只有这么一句话。过了一会儿孔子要出门了,樊迟给他驾着车,孔子坐在车厢中和学生谈起话来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是随时随地都在对学生施教的。“子告之曰”是描写孔子在车上特别告诉樊迟一件事:“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孟孙是孟懿子的号,因为他是当朝有相当地位的人,而且在当时政界来讲,还算好的一个人,所以孔子对他还是很尊敬的,便只称他的号。孔子说,他问我什么叫作孝,我答复他“无违”。樊迟就问老师无违是什么意思呢?

于是孔子说,没有什么,很简单。“生,事之以礼。”这个“事”字是古人以下对上而说的。孔子说,当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孝敬他——“事之以礼”。怎么叫以“礼”事之呢?很难说了,这个礼不是说见到父母行个礼就叫孝。礼是包括生活上的照应、爱护、尊敬。又说:“死,葬之以礼。”去世以后则“祭之以礼”。这里都说到孔子毕生都追求的“礼”,因为“克己复礼为仁”,所以礼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看到这个礼字,绝不能作狭义的礼貌解释。孔门弟子们把这一段问答记到《论语》里,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对为政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放到最后讲。

下面跟着记载的是: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父亲刚刚问了孝道,儿子孟武伯也来问孝,孔子的答复,和答复他父亲的是两样的。“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就是说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种忧愁、担心,多么深刻,你要去体会这种心境。孔子这个答复有多妙!他说孝这个问题只有自己做了父母的人才真能体会出来。意思就是说,当自己有了子女做了父母后,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程度的焦虑、关爱、呵护才是孝道。

再下来是: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是孔子的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他问孝,孔子讲解的很明白,他说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爸爸妈妈,有饭给他们吃,像现在一样,每个月寄几十甚至几百元给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还有许多年轻人连五十元也不寄来的,寄来了的,老太太老先生虽然在家里孤孤独独,“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但看到儿女寄来的五十元还是挺欢喜的。所以现在的人,以为养了父母就算是孝,但是“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有的人养狗还要买鲜肉、猪肝给它吃,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于养狗养马一样。这里我们看出来了,孔子对学生讲孝道与答复从政的人讲孝道完全两样,所以我们证明孔子前两段话是歇后语,用隐语的。

紧接着下面又讲道: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其大意就是子夏请教孝的问题,孔子回答说:有个良好的态度是难以做到的事情。逢到了需要做的事情,晚辈把父母要做的事情做了;有了好吃的,让父母先去享用,难道就把这些当做了尽孝吗?现在我们来做具体分析: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呢?态度问题,上面讲不敬何以为孝,就是态度很难,他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扫地,接过扫把来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馔。”(先生是现代的一般称呼,古代对前一辈的人都尊称为先生。)有好吃的,就先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为这样做了就是孝吗?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为什么呢?“色难”。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的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给,喝嘛!”在儿女这样的态度下,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难过,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脸色、态度要好。这里说到的是勉强与发自内心的区别,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只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同样推广到天下百姓,我们天天讲利益人民不是做面子工程的,要真心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角度去考虑。

为什么把这几节放在为政篇里呢?这就包括了中华文化的君道、臣道和师道(关于师道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一种是做人首长、做领导人的;一种是做人部下、配合别人的。所以我们谈为政之道,也是“色难”,也是“不敬,何以别乎?”我们爱护部下,态度很难。历史上的名帝王唐太宗,天生就很威严,有一天他问魏征,为什么这些大臣们,当着他的面都不讲话。魏征就告诉他——也只有魏征敢和他这样讲——陛下自己不知道,因为陛下很威严,大臣们看见你后,心理上先就怕了,所以讲不出话来。唐太宗听了这话以后,就去对着镜子学笑,见了人就笑,慢慢使自己的态度变得和蔼起来。所以为政之道,也是色难。有时到机关中去,看见脸色铁青面容严肃的领导,许多人就怕,不敢汇报不愉快的事。所以领导别人的,或者做部下的,都“色难”——态度不容易作好。内心上更难。 “敬”——真爱人,不容易作好。所以把这两句孝道的话摆在“为政”篇中,也就是从政的修养与态度,这才是真学问。你说你对部下是最爱护的,可是你对他开口就骂,把脾气都发泄在他的身上——也就是迁怒,发了脾气以后,对他再好也没有用了。

南怀瑾大师对孔子关于孝的不同解答以及如何学习古代典籍有一个精湛的诠释,很能发人深省。他说:一、研究中国的典籍,不能用西方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因为中国古人不崇尚逻辑思维,这个事情,可以参看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很好的论述。二、孔子最讲究“因材施教”,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把孔子针对具体的人所问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认为是孔子的主张之一,其实孔子所作的回答,离开了那个提问题的人,对其他人就不适用了,仅仅是为了解决提问者的具体情况而作出的回答。三、孔孟的思想,被统治者利用、串改,作为统治的工具,这不能怪罪孔子和孟子。张三发明了刀,李四用来杀了人,我们不能归罪于张三,是一样的道理,总不能说只要张三不发明刀,李四就不能杀人吧。四、以“孝”为例子,说个事情,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要求“孝”,这是不变的,但是,怎么样“孝”,怎么样把“孝”的观念表现出来,体现在日常的行为和动作上,各个时期是不一样的,其内涵和外延,一个时期和一个时期也都有变化,所以我们传承孝道,不是要学古人的那一些个迂腐的表现,而是精神。

  嘉陵飘尘乙未年四月十五日始作于郙阁大酒店

    2015年6月1日亥时定稿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或用微信,添加朋友,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