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艺术人文>>正文

马新林郙阁大讲堂第十九讲:孔子的孝悌观(一)

2015-6-10 11:11:00  来源:三秦游  进入论坛

【郙阁品茗】马新林国学讲座第十九讲

孔子的孝悌观(一)

中国传统文化以孝道始,尤其儒家更讲孝道。魏晋时代的儒者把四书五经编辑起来,加上《孝经》、《尔雅》等,汇成一系列的总书叫十三经,也就是现代国学大师汤一介主持编纂的《儒藏》的主要内容。《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著的。我们要研究孝道,就必须看孔子思想系统下的这部《孝经》。可以说整个圣贤的学问用一个“孝”字就概括了,圣人横说竖说不管怎么说都离不开这个孝字,因为孝字就是仁爱。那么如果真正懂得了孝的道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不是难事了。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叫治国平天下啊。那么只要以孝来治理天下、来对待世界各国,这个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并不难实现。

《孝经》中说什么样子才是孝呢?它明确指出孝不单单是对自己的父母要尽孝道,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此谓之大孝。还强调为政的人要以孝子之心来为政,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公务员是人民公仆的道理一样。所以后来发展下来,唐宋以来各朝各代就有了“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论断——它是说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会是忠臣。因为忠臣是一种情爱的发挥,假使没有基本的爱心,你说他还会对国家对民族尽忠吗?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孔子对孝道的伦理思想。开篇他就明确地告诉曾子:“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这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一天,孔子在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座谈时,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并讲给同学们。先王那是指古圣先王,孔子这里讲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行、极为重要的道理可以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以顺天下”,让天下人都和顺平安、吉祥如意;“民用和睦”,让百姓都和睦相处,上下级之间、政府跟民众之间没有怨恨,你看这不就是和谐社会吗?“汝知之乎。”你们知道吗?在那个时代孔子就提出了社会安定这个大问题,不愧大成至圣先师啊!

 

 

当时在孔子旁边有一个学生叫曾子,曾子叫曾参,他在老师旁边奉侍,当他听到老师这么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发出来后,曾子在旁边立即就恭恭敬敬的站起来请问老师,向老师先作礼然后再请教说,“我曾参并不聪明,我哪里能够知道有这种先王的至德要道呢?请老师给我详细的说明。”你看曾参对老师这样恭敬、这么样子的谦卑来请教,老师看到这样的好学生心里自然很欢喜。为什么曾参能够有这么高的成就?他这是属于孔子的一个传人,德行是第一的。曾参有这样的德行学问,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大孝子,他对于自己母亲侍奉尽心尽力,这种孝心带到了老师这边,自然对老师也是恭恭敬敬,所以这个孝跟敬是一体的,敬就是“悌”,就是恭敬。

他接着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他还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於坤明,光照于天下四海,世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他说这就是孝道,它是德的根本,它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源泉。我们的教育从哪里教起呢?从教孝开始教起。“教之所由生也。”教育要从这里产生的呀。所以从这句话我们就了解到,孔子教人必定先教孝道。这就是在《孝经》里面,孔子为我们阐述从天子到老百姓,我们说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人之行,莫大于孝”,只要你是人,你最可贵的德行就是孝道。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做国家领导人也好,你做官员、公务员还是做社会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乃至下岗了、退休的老百姓,最可贵的德行都是孝。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於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家乃至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并按照父母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

天子之“孝”要求“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都能遵从效法)。

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横,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按照尧舜等圣贤的榜样去效法,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通过修养要达到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著意考虑也不会越轨。於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人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

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还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

庶人——普通老百姓之“孝”应“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他还把孝道提升到顺天应物、治国理政、教化安民的高度:“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这就是说天地万物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自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运行规律,利用大自然四季中的优势种管收藏,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相区别,人民就知道国家的禁令而不去违法犯罪了。

他还着重解释“孝”为何是先王的“至德要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在这里,孔子进一步强调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要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推行礼教更好的方式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妹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而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以孝推行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嘉陵飘尘乙未年四月初五日始作于郙阁大酒店

          2015年5月26日辰时定稿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或用微信,添加朋友,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