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飞驰的车内弥漫着浓浓的亟不可待,整齐的白杨、浓密的松树林在眼前消失,渴望与期待随着距离的缩短慢慢靠近终点……
如果你透过车窗看到旁边的山坳里有五只羊,那么你不要停下来,因为转过山坳还有一群羊;如果你看到河道旁有一树红纷纷的桃花,那么你不要停下来,因为转过了弯道还有一片桃花林;如果你看到路旁有一座小山,层峦叠起,突兀向前,那么你不要停下来,因为过了这山,还有一山连着一山;如果你看到了田间的一大片油菜花,那么你一定要停下来,因为这片油菜花就在鞑子梁的脚下。
四月中旬,正是洛南石坡镇李河乡金鞍村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但却不是上鞑子梁的最佳季节。且不说这一片油菜花是怎么金黄鲜嫩,怎么自然清新,且要说的是在这一片油菜花的不远处居然还隐藏着一个非常雄伟高大的古树。因为刚才我们被油菜花吸引住了,没有发现旁边还有如此令人惊奇的景物。
这个古树就是当地有名的太白松,据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老远望去,笔直挺拔,庄重肃静,像一个古代的白衣盔甲的武士,很有风度的矗立着,又像是欧美时装T台上的模特,不需要走猫步,只需要静静地站在原地,就可以透露出怀旧与时尚的风采。走进一点,又闻到了浓浓的松树的味道。我很有一些奇怪,以为是人们把白石灰刷上去保护树的。李老师说,这就是白皮松树,当地盛产白皮松,鞑子梁上面更多。这个白皮松就是典型代表。我走进一看,树皮开裂,树身有一溜枯木,树皮都是白色的。树身显得苍老,而伸向空中的树冠,却是长势旺盛,似乎正值壮年气象。
由于对白皮古松的惊奇,我对这地方多了一丝肯定。这地方一定是风水宝地,能养育出这样壮观的古树,还带有某种神气,不是风水宝地是什么?
该上鞑子梁了。对于我们来说,鞑子梁并不算高,路也好走,所以用“上”来说话。而对于那些七老八十的老画家要去鞑子梁写生作画,那肯定要使用“攀爬”一词了。
李老师作为当地人,自然就成了向导,一路走在最前面。约莫快到山梁前端了,上梁的小路便向左倾斜延伸到另一边。在这里,我看到了好多梯田。这些梯田是用石板垒起来的。可能有很多年轻人不知道梯田是什么吧?梯田就是在比较平缓的山坡上,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每隔一定的距离就垒起半人高的石链子。石链子上面的土地就是平地了。靠着这些长龙般的石链子,山里的人把坡地变成了平地。多个石链子绕山坡而建,就有了很多很多的平地。李老师说,这是农业学大寨的结晶。但我想,这可能是当地人曾经战天斗地的写照。
依着斜向左边的小路,穿过一些发了芽的树,或是一些长了叶子的树,还有一些没有发芽的树木花草,来到了我们今天要看的主题:鞑子梁石板房。这是一处山梁凹,有两三户人家和三五户人家。这就是一个石板石片构成的世界,虽然我小时候,曾见过用青石板盖的房子,但这一处石板房群,还是令我感到一阵惊奇。
这里房子的墙是用石板垒起的墙,这里的房顶是用石板盖着的房顶,这里的门楼是用石板垒起的门楼。猪圈,牛圈,羊圈等都是用石板石片垒起来的。一层层,齐整整,一板板,紧相连。一板压着一板,一层摞着一层。我们的情绪很高,虽然石板牛圈还散发着阵阵牛粪的气味,但也影响不了我们探头探脑的心情。这里好像已经很久没有住人了,有几个地方貌似年久失修,荒废的感觉很明显。的确,当我试探着进了这家门楼,进了院子,还是无人,但是害怕有狗,最终无狗,却有一两声响。我发现羊圈里的一只羊,伸出个羊头。我们只拍了一些照片,并没有顺手牵羊。
有必要复习一下地理教科书中关于岩石的知识。估计这里的山石应该属于页岩。页岩是一种沉积岩,成分复杂,但都具有薄页状或薄片层状的节理,主要是由黏土沉积经压力和温度形成的岩石。易开采易成平板状易成条状。传说中的鞑靼人为生活所迫,曾在某个朝代扶老携幼,来到此处,开山取石,垒房而居,开荒种地,稼穑而生。如今,鞑靼人消失了,只留下鞑子梁的地名。
石板的厚度大约就一寸左右,石板的长度宽度大小不一,这里的长度宽度并不是绝对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只是大概而已。石板的颜色有点偏黄,有些石板上还有纹路。把很多很多的石板石片石条依据其自然形状,按照一定的断面垒起来,这就有了千层饼的感觉。把很多很多比较大的石板运上房顶,一块压着另一块,块块相连,块块相扣,就能挡雨挡雪。你一定见过建造楼房,建造楼房要砌砖,也是一层层地往上摞,只是砖的形状是整齐划一,统一规格的,而石板石片则是自然形状的。所不同的是,用砖建造房子代表着现代,用石板建造房子代表着古老。
右首稍上一点又是三五户石板房,中间还构成了一个大约二十多米长的窄巷子。几个主要的石板房都用泥巴糊起来,显然是为了抵御冬天寒风的钻入。面向南边的一大间石板房的房顶已经凹陷了。废弃的石碾子,石磨子,木架子,白辣子,印象深刻。一切都显得破旧灰暗,而只有门前盛开的一树梨花显示着与此处极不相称的色调。
转到石板房群的后面,太阳已是偏西,空山寂寥,山风悠荡。我们在此感叹了一会儿。这里的石板房如不加以保护,不出两三年,就会成为照片上的记忆。当初,政府为什么要把这里居住的人迁走了呢?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就在这里住下去呢?移民搬迁是好事,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呀。让他们来保留一份中国山梁上最古老的田园生活,让他们来承载着中国传统村落渐行渐远的古朴,这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不用移民搬迁的费用,就在此处,就在这鞑子梁的空旷处,给他们铺上石板小路,石板学堂,石板水池,石板超市,石板文化站……保留他们的最初和原始。一边是喧嚣的城市化飞速发展,一边是古老的小山村几户人家……
他们几个有点想撤退了,我不同意,要继续顺着山梁往远处走。还好大家也积极配合。环顾四周,山梁上高高的自己和群山有一种平等的感觉。俯瞰远处,千沟万壑,河流成带,公路成线。脚下的沙石小路与绿草枯叶相伴。老娃刺倒是长着长长的钉子,只是还没有发新芽。大老远就看见上边的梯田里有一对农人夫妇扶着犁,牵着牛在犁地。这头牛又是白皮牛,以前只见过黄牛、黑牛,白色的牛只在电视里见过。
继续顺着山梁往上走,有一大片槐树林,还是没有发芽,干枯的样子。前面又看到了一间很宽的石板房,好像一整间,类似于生产队的工房。的确如此,走过来一看,一个很大的打谷场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打谷场当然也弃用了,都长着绿草。打谷场的另一边也有一大间石板房工房,左边还有曾居住的石板房。这个打谷场也算比较大,大概比篮球场还要大些,可以想象,这里也曾出现过热火朝天的画面。
老实说,上了梁,不顺着山梁走上一段很长的路,就好似没有过足走山梁的瘾一样。从石板房那里一直曲曲折折走山梁,走过了犁地牛,走过了槐树林,走过了打谷场,走过了天雨池,才有了那么一点充实的感觉。
我喜欢走山梁,但象鞑子梁这样的山梁,上面比较平缓开阔,可以留存打谷场的山梁却还是第一次;我喜欢走山梁,但象鞑子梁这样的山梁,上面还有天雨集聚成池的山梁却还是第一次;我喜欢走山梁,但象鞑子梁这样的山梁,上面有石板房群,还有关于鞑子的传说,却是绝无仅有;我喜欢走山梁,但不管走什么山梁,都不想走回头路,此次也不例外,一个大回旋,一阵急脚步,就将鞑子梁的古老留在了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