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昨日,寻访团成员在『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参观 本版图片由华商报记者 蔡勇 摄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
老战士刘玉吉
昨日,“陕西抗战遗迹寻访”队伍来到延安,记者和带队专家、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的路中康老师和罗毅老师,以及两位志愿者刘春萍和王倩倩一同走访了南泥湾、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和八一敬老院。
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1933年扩建为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改称“干部团”。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大恢复创建于陕北瓦窑堡,并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举行开学典礼。1937年1月20日,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红大”第一期第一科40学员 38人平均年龄27岁
红大迁到保安(今志丹)县城后,8月初第一期第一科在保安石窑洞内上了第一节课。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第一期学员没有来得及举行毕业典礼就于1936年12月底毕业,分赴红军各主力部队。毛泽东为他们送行,用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典故来喻示:“你们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在洞中修炼。什么时候下山呢?天下大乱就下山。现在,下山拯救民族危亡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红大一期学员在革命实践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据抗大纪念馆讲解员介绍,第一科40人中,除两名外籍学员外,其余干部均为师团以上干部,38人平均年龄27岁,平均每人身上有三处伤痕。罗荣桓、罗瑞卿、谭政、彭雪枫、罗保连……这些在中国革命史上响当当的人物,第一期第一科的学员,成为“抗大”后来的兼职教员或分校校长,也就是从这个班,走出了22个开国将帅。第二科225人主要为营连干部,第三科800人主要为班排干部。
石洞为教室 石块石条当桌椅
1936年5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创办红军大学的时候,从教育方针、学习时间、学习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方案。学习时间为六个月,部分九个月到一年。教育方针和内容为,高级及上级科前三个月偏重政治,占三分之二,后三个月政治、军事各占一半,军事上侧重于战略高深原则的学习;普通科前三个月文化、政治和军事各半,着重于军事(偏重战术问题)。教育方法为,高级及上级班,以指导下的自动研究为主,讲授为辅;普通科,政治——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军事——讲授与演习相结合。
红大和抗大的办学条件都十分艰苦,学员们在保安以石洞为教室,石壁当黑板,石块石条当桌椅,开始了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大学学习生活。而且,抗大教员很少,多由中央领导同志兼任。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林彪、博古、徐特立等人在抗大讲授过课。
抗大现逼婚枪杀案 毛泽东公审黄克功
1937年10月,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生了一起震惊陕甘宁边区、影响波及全中国的重大案件。时任红军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六队队长的黄克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枪杀了陕北公学学员刘茜,由一个革命的功臣堕落为杀人犯。此事发生后,在边区内外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边区政府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召开会议,经过慎重讨论,决定将黄克功处以死刑。这件事被称为“黄克功事件”。
黄克功案件骇人听闻,在当时的延安是绝无仅有的。案发后,身处延安的各界人士同样也是议论纷纷,探询事件细节,揣测如何处理。愤怒者认为黄克功无视法纪,应予偿命;同情者认为黄克功屡建战功、身居高位,应“因功减罪”;也有人认为黄克功打仗经验丰富,国难时期,应珍惜人才,让其戴罪立功。黄克功本人也深知罪重,上书边区高等法院和毛泽东,请求上抗日战场将功赎罪。党中央对此案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就决定严肃法纪,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将其交付法院依法审判,最终被判处死刑。
南京炮兵学院等都与抗大有渊源
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10月16日,抗大总校一部奉中央军委命令,在时任校长何长工的率领下长途跋涉挺进东北,于1946年2月底抵达吉林省通化市筹办东北军政大学。新中国建立后东北军政大学迁入北京,发展成国防大学。
抗大一分校在1941年与滨海师范合并为滨海建国学院,后改名临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临沂师范学院、临沂大学。抗大二分校改办为华北军政大学,即今天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的前身。抗大三分校改为延安军事学院,三分校的俄文队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黑龙江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抗大四分校改名为华东军政大学,其中以华东军政大学炮兵大队为基础,在山东沂水扩建为华东特种兵纵队特科学校,即后来南京炮兵学院。其余部分在1952年2月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即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第七分校后来改组为西北军政大学,即后来的西安陆军学院、现在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学院。
>>历史还原
来抗大的第一课 就是从延安走到西安
“当时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都希望到抗大来深造,而抗大精神的魅力,就在于‘三石’。”延安干部学院刘熠教授说:“当时东部大城市沦陷,不少上海的富家子弟来到大后方延安学习,抗大就像吸铁石一样吸引了大量进步青年一腔热血洒延安;当时进入延安的青年中,不少人很浮躁,还有名利心,一些富家公子哥和小姐们,还穿着长袍马褂,戴着金银首饰,和延安街头朴素的民众格格不入,抗大就像磨刀石,第一堂课就是从延安走到西安,800里地走14天,磨炼意志,磨去浮躁。最后,抗大就像试金石,发现了闪闪发亮的金子,为国家利益发光发热。”
“根据学员层次不同,而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对于不识字的学员,进入抗大后就先学习识字,进行‘脱盲教育’,而对于知识青年,则可以开始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军事知识。”刘熠说,分门别类开展教育,也是当时抗大教学的特点,针对不同人才因材施教,让抗大培养人才的效率更高,也保障了当时共产党军事力量的快速扩张。
抗大学生在当时情况下是否存在就业问题?刘熠说:“当时和现在不一样,基本是就地培养,就地分配。现在学生就业紧张,留校是一份不错的工作,而在当时的战争年代,不少优秀学员知道自己留校后偷偷擦眼泪,都希望上战场。这时只好做安抚工作,一个教员培训100个排长上战场,发挥的作用要远大于你一个人征战的意义。”
寻访老兵
12岁参军 82岁老兵见证过抗战胜利
昨日,“陕西抗战遗迹寻访团”来到延安八一敬老院看望老红军和老八路战士。
今年82岁的刘玉吉年仅12岁参军,在1945年3月成为西北野战军的一名医护兵,并在不久后的9月见证了抗战胜利。
“老家四兄弟,三个都参了军。”老家绥德的刘泽民生于1929年3月,1944年3月参加革命,在西北野战军358旅政治部宣传队服役,曾参加过榆林战役、米脂战役、清涧战役和宜川战役等。刘泽民老人身体硬朗,爱好广泛,喜欢拉二胡打快板,闲暇时跟延安大学的学生学外语,见到记者时介绍自己:“我今年87岁了,我喜欢学English(英语),hello就是你好,thank you就是谢谢!”
在刘泽民的桌子下,华商报记者看到了一份英语音标和简单的交谈用语,刘泽民说:“朱德总司令曾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了。我还喜欢唱陕北民歌,最喜欢的一首就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和刘泽民同房间居住的,是1947年参加革命的张洪山,在西北野战军第1军2师6团服役,曾任排长,荣获二等功。
寻访心得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路中康老师:
先辈们艰苦卓绝,浴血奋战正是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我们更应该牢记历史,努力奋斗……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罗毅老师:
“抗大”以堪称世界上最艰苦的办学条件,办出了一所高水平的大学。这再次证明,好的学校不在于拥有优越的物质力量,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位的。最好的教育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
志愿者王倩倩:
去八一敬老院,八十多岁的老兵爷爷喜欢旅游,爱好书法,还在学英语,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志愿者刘春萍:
寻访抗大,让我意识到“历史学家”在民间,参观的游客中有对相关历史细节了解很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