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让每个村庄都融入乡村旅游的各个环节中,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从而实现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全面推动乡村旅游工作,带领农民一起致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 王衍用
笔者日前在中国旅游报发表的《乡村旅游咋避免“千村一面”》的文章是从乡愁的缺失和文化包装的层面,或者说是从生活的方面来论述的。细细思量乡村旅游的“千村一面”现象,更多的症结出在产业方面。
目前,不少地方发展乡村旅游都注意到了产品的雷同化问题,如北京对乡村旅游建设提出了“一区(县)一色、一沟一类(型)、一村一品”的指导思想,打造“国际驿站、生态渔家、采摘篱园、山水人家、养生山吧、休闲农庄、乡村酒店、民族风苑、古村聚落、创意产业”等十大产品;成都郊区著名的一村一品“五朵金花”也是极好的案例。这些产品有的立足观光,有的立足休闲,有的立足体验,确实避免了产品的雷同。但是,从产业的角度上看,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摆脱千村一面。
首先,在乡村旅游的建设上不仅要构建“一村一品”,更应推广“一村一业”。比如环境和区位好的村庄做接待,其他村庄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形成蔬菜村、养猪村、家禽村、豆腐村、粮食村、牧业村、工艺品制作村,乃至土地领养村等等。这些村庄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除了供给接待的村庄当食材外,还可以让游客购买带走。这样每个村庄都融入乡村旅游的各个环节中,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从而实现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全面推动乡村旅游工作,带领农民一起致富,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搞“户户点火,村村冒烟”,也就是村村都搞农家乐,家家都是接待户。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只有接待户才是搞乡村旅游的狭义观念,不能只有搞接待的几个村才能得到发展和收益。
其次,在乡村旅游中常见的农业园区都不是典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应按照景区的标准来建设。这些农业园多是投资商搞的农业项目。常见的类型多是有机农业、生态园区、蔬菜大棚、苗木花卉、鱼塘水库、速生经济林等。当这些一产的业态确立和建设好之后,产品就基本定型了,这时才考虑延伸做旅游接待,这样难以形成一个合格的乡村旅游产品,即无法全方位展现乡村旅游的内涵。同时,为接待游客,再加建游客中心、停车场、游览步道、餐馆宾馆、商店公厕以及标识等。这样延伸出来的服务体系,不能彰显主题产品的品质和内涵,与环境很难协调及服务很难到位,自然就是一个雷同化与标准化的产品。其实,真正的乡村旅游农业园区,一开始就应该按照旅游接待的思路打造,即按照一个景区来建设。三产差异化定位,一产业态托底,贯通二产加工业(农副产品和乡土工艺品),构建第六产业(1×2×3=6)。这样的乡村产业是融合而不是组合,也不会出现雷同化的风貌,且富有各自的魅力。
再次,乡村旅游的生产方式多是现代农业的特征,应保持乡村风貌,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方方正正的农田,没有自然肌理;数量较单一的作物种植,不是五谷杂粮的田野;株距行距标准化且同龄的经济果林,没有自然特征;遍布各地的塑料大棚是工厂式反季节的蔬菜瓜果,缺乏自然节律。 其实,不少地方应该按照遗产农业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即把传统生产方式展现出来,让游客看到童年的乡村,譬如把耕种的各个环节一一展示,包括耕、耙、播、施肥、浇水、除草、灭虫、收割、打场以及延伸到碾、磨等,各个环节都是游客参与的节点。这样,游客才能充分体验了农事活动与农家生活,农民才能全方位地得到收益,也保持了乡愁的特征和乡土的风貌。
发展乡村旅游应该对应工业化时代的市场需求,依托前工业时代的自然文化社会环境,打造后工业化时代的产品。这个后工业时代的产品,主要体现在住宿上。
乡村旅游的住宿设施应该什么样?目前,大家都推崇台湾的民宿。台湾民宿的特点是融入田园乡野,体现当地风貌,室内设施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其实很多游客都是希望尝试这种体验式住宿,找到回家的感觉,即住进原味的宾舍。如房子是当地的村舍,床是地域的式样(如东北是土炕),被褥床单是乡土的织品,家具是旧时的模样,墙壁与窗户上是乡土的农民画和剪纸等等。可惜,多数乡村的住宿都是农民宾馆,即如城市中的现代房屋,光滑的地板砖地面,现代的时尚家具,雪白的墙面与天花板,白色的床单被褥枕头,标准化的标间建设等等。这样的住宿失去了乡村的特色,找不到乡土的味道,没有回家的感觉。
总之,乡村旅游要从产品差异走向产业差异,从“单打独斗”走向区域发展,从一产模式延伸走向三产模式统领或者是第六产业模式覆盖,从现代农业走向遗产农业,接待式的住宿与体验式的住宿并举,从而从根本上避免千村一面的现状,实现乡村旅游发展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