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开栏的话:
“515”战略明确要求建设中国旅游智库群,加强旅游理论建设。旅游业是创新、创意、创业引领的产业,中国旅游发展已进入智慧推动转型升级新阶段,建设旅游智库和创新体系有更加紧迫的现实意义,需要建立与大产业、大事业、大战略相匹配的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智库群,并大力推进我国旅游业的创新体系建设。从本期开始,将陆续刊发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旅游产业科技创新工程中心主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导石培华撰写的系列文章,从多方面对中国旅游智库建设进行分析解读。
中国旅游智库发展还存在着很大提升空间,总体上“有量缺质”,无论是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国际话语权、国际影响力都相差甚远,理论研究滞后实践,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制约旅游智库自身建设和外部发展环境的体制机制问题
□ 石培华
我国旅游智库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实践推动下,在几代旅游学人的辛勤耕耘和淬炼下,旅游智库建设从零起步,如今已经初步形成智库群雏形。形成了由各类院校、研究院所、规划咨询机构、政府机构、旅游企业等构成庞大的旅游智库机构;形成了由传统旅游学界、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构成的旅游研究队伍;形成了数量惊人、体系庞大的以论文、著作、课题报告为形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以旅游科技、法规标准、规划咨询为代表的应用型研究成果。
但不可回避的是,中国旅游智库发展还存在着较大提升空间,总体上“有量缺质”,无论是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国际话语权、国际影响力都相差甚远,理论研究滞后实践,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制约旅游智库自身建设和外部发展环境的体制机制问题。
——旅游智库的角色地位呈边缘化、弱势化特征。目前虽然形成了种类多样、数量众多的旅游智库机构体系,各类院校下设旅游研究中心有200多个,旅游规划机构有900多个,各类旅游相关的咨询研究机构有上千个,但是在国家智库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由于缺少有核心竞争力、有大体量支撑、有研究梯队、有整合集成能力的旅游智库,导致旅游智库的集成攻关的能力、整体突破实力不强,智库的水平和发挥的决策咨询作用远未达到决策者的需要和期望,处于边缘化地位。虽然形成了庞杂的个体特征鲜明的旅游智库细胞,但在其所依托的母体机构中还处于边缘化、弱势化的地位。旅游智库还缺少国家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还没有建成旅游方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973计划、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还没有将旅游科技纳入。旅游智库还缺少“百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的专家学者和学界大师。
——旅游智库的理论创新呈脱节化、滞后化特征。旅游智库体的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的互动不够紧密,两张皮问题相当突出,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实践发展,重大的旅游实践需求课题没有转化成理论研究课题。旅游理论研究的现状呈两极化,一个极端是基金类纯理论研究,一个极端是商业化的旅游规划咨询项目。扎根于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机构往往缺少大产业综合视野和鲜活实践,理论研究氛围比较封闭,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的旅游理论研究学者往往与旅游业实际结合不紧密,缺少对理论实践两者的有机整合;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旅游规划咨询机构往往受实践动机和商业利益引诱,导致对深层次研究的资源投入不够,对基础理论研究浅尝辄止,攻关力度不够,研究成果多功利化和表象化。以旅游咨询机构为代表的旅游智库也由于旅游业朝阳产业的特点,实践发展的变化快,研究中难以准确深入把握其内在规律,导致基础理论不牢,对实践亦步亦趋,总是滞后。总之,我国尚未形成理论和实践紧密融合的旅游智库格局。
——旅游智库的整合平台呈碎片化、分散化特征。中国旅游智库还没有形成集群,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现有旅游智库绝大部分是官方或半官方性质,受体制内框架限制,缺乏竞争和发展活力,往往偏重于对国家旅游政策的宣传和诠释,难以保持客观和独立立场,在理论创新和实践融合方面缺少重大成果;而民间智库由于身处“体制”之外,了解政策需求的渠道不畅通,很难被政府“委以重任”,并且缺乏向上传达的内部渠道,研究成果得不到足够重视,民间智库的趋利化导致其理论研究氛围较差,成果缺少体系性;在象牙塔中的高校旅游智库信息相对更为闭塞,加上自身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差异,其对决策的作用更为有限。旅游智库之间缺乏广泛深入和合作,资源分散,各自为政,导致中国旅游智库的对外竞争力不强。旅游信息交流不够充分,统筹规划、社会引领、改革突破的作用没有很好的显现。
——旅游智库的研究成果呈同质化、浅度化特征。我国的旅游智库机构,一方面缺乏统筹整合,另一方面又却缺乏差异化分工。旅游智库缺少有中国影响力的成果,其“智力产品”的影响力不够。在研究方向上“跟风”“趋热”现象较为严重,陷入课题主义的渊薮,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目前中国旅游智库偏重对当前旅游业具体问题的短期性和应景性研究,普遍缺乏前瞻性、储备性、战略性研究,真正能够对国家旅游中长期发展战略发挥作用的思想性、创新性成果不多,对决策的服务水平还远远不够。旅游研究成果还没有建立对全球化视角的战略性、前瞻性、国际性和理论性问题的话语主动权和领先优势,旅游智库国际影响力尚未真正建立,对大产业实践推动力有限,研究成果比较分散,学科核心理论体系并未成熟。我国旅游智库的政策咨询和研究重点大多停留在国内现实问题上,决策机构往往因现实问题而提出咨询需求,这是智库接受决策机构“拉”的需求而导致的,中国旅游智库习惯于现实性问题而受困于现实性问题,弱化思想、理论层面的创新,导致研究成果向更具广度、深度、高度的影响力方向停滞不前。
——旅游智库的机制体制呈短效化、缺失化特征。中国旅游智库运营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第一,旅游智库参与决策咨询制度本身不健全,减弱了旅游智库决策咨询参与的实际效果。第二,中国旅游智库评价处于缺失状态,旅游智库发展亟须建立科学化评价体系,国家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化的旅游智库评价模式,这就影响了智库评价的科学性,使得智库间容易迷失在“为评价而评价”的陷阱,甚至为获得评价排名而不惜扭曲本身发展目标和路径。第三,旅游智库发展面临政府资助和国内社会支持双重不足的问题,政府资助支持在各类型旅游智库间的分配不够合理,国内社会资金支持旅游智库的环境有待优化,还需要逐步培育社会支持智库发展的风气。我国旅游业正值转型升级关键期,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和应对国际化发展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健全中国旅游智库发展机制和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