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研究>>正文

宝鸡人谭锁林:人生轨迹基本按《平凡的世界》行进

2015-3-9 9:00:00  来源:华商网  进入论坛

  近日,电视剧版《平凡的世界》热播。尽管小说或电视剧中的场景早已渐行渐远,但孙少平身上所蕴含的理想主义色彩,以及直面苦难与坎坷的精神,却或多或少地存于很多人心中。很多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我就是孙少平。

  孙少平是虚构的,但又是真实的。只要心存梦想,只要在荆棘中永不言弃,谁都是孙少平。

  “我就是孙少平。”读完《平凡的世界》,很多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如此共鸣。近日电视剧版《平凡的世界》热播再次将回忆勾起。尽管小说或电视剧中的场景早已渐行渐远,但孙少平身上所蕴含的理想主义色彩,以及直面苦难与坎坷的精神,却或多或少地存于很多人心中。

  孙少平是虚构的,但又是真实的。虚构是因为人们无法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与孙少平高度契合的原型;真实则是因为同时代走过来的每一个奋斗者身上,或多或少投射着孙少平的影子,洋溢着孙少平的气息。也就是说,只要心存梦想,只要在荆棘中永不言弃,谁都是孙少平。

  2月26日晚,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首映。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初八,关中道上还不时有鞭炮声,此起彼伏。

  当天的电视剧还未结束,55岁的谭锁林已喝得酩酊大醉。他摇着妻子崔巧娥的手说:“路遥笔下的孙少平就是我,像极了。”崔巧娥边收拾炕上的剩菜和酒具,一边心疼地安慰丈夫说,电视里的事情能当真啊?都不是演戏么!

  崔巧娥的话不仅没有让丈夫清醒,反而让谭锁林开始嚎啕大哭。这个年过半百的老男人一边哭一边说:“我就是孙少平!电视里演的就是我的故事!”

  “贫穷”是少年最深刻的记忆

  3月5日,宝鸡市新建路上一幢写字楼里,谭锁林对华商报记者说《平凡的世界》让他哭过三次,第一次是在1988年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忍不住流泪了。当时最大的冲动就是想去西安找作者路遥,然后告诉他“你写的就是我的故事”。那年谭锁林28岁,刚从小县城农村老家进城到宝鸡市,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搬砖头,日工资5元钱。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是个连‘丙’菜都吃不起的穷困的农村学生”。孙少平的一生都在奋斗,但他都没能脱离所谓的“社会底层”。

  而在出生于1960年的谭锁林记忆中,贫穷是他至今都无法抹去的记忆。他说1976年以前他吃白面馍的机会不超过5次,而且每次还不能吃完整的一个。许多时候,父母会要求和姐姐一人一半。(编者:有人说,苦难出诗人,但如果没有理想映衬,没有坚韧烘托,包括贫穷在内的种种苦难,只能成为消弭未来的杀手。)

  虽然在城市生活了快30年,但谭锁林至今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割麦、拉架子车、翻地,他可以如数家珍般回忆。谭锁林读高中是在1976年,比《平凡的世界》孙少平晚一年。出身贫困、性格自卑的孙少平在县城高中喜欢上了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巧合的是,谭锁林在高二时也喜欢上了一个叫“细妹”的女同学。细妹是县城人,谭锁林来自农村,所以这份单纯的感情一直处于“暗恋”状态。

  谭锁林第二次因《平凡的世界》大哭是在1999年前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宝鸡大街上遇到了“细妹”。当年心目中的“女神”已是体态臃肿的中年妇女。回到在宝鸡市联盟村租住的民房里,谭锁林的眼泪哗哗地流,他觉得对不起“细妹”。读高中时,因为他写一手漂亮的文章,所以“细妹”对他挺有意思。两人经常以借书为掩护鸿雁传书,互诉衷肠。

  但高三那年春天,班里有同学丢了圆珠笔。在上世纪70年代末,圆珠笔于小城的中学生而言,已经属于仅次于钢笔的奢侈品了。就在老师组织全班同学捉拿“小偷”时,班里几个和谭锁林有矛盾的学生突然联名向老师“作证”,指认是谭锁林偷的。

  “偷笔风波”最终以谭的清白而结束,但谭锁林还是负气退学。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向老师和同学证实自己不是小偷,二是父母身体不好,家庭急缺劳力。

  谭锁林退学引发的连锁反应是“细妹”放弃了当年的高考。“细妹”向谭锁林表白爱慕,谭婉言拒绝。他说,你是城里人,我是农村人,咱俩不在一个世界。(编者:朴素的爱情是没有界限的,但“身份的差距”却足以泯灭爱情,这样的经历,很多人身上都有。)

  “细妹”哭着跑了,谭锁林后悔不已,但为时已晚。

  夜半,工棚外看《平凡的世界》后大哭

  和孙少平的人生经历相似的是,回家种地后不久的谭锁林也在当地小学谋了一份民办教师的工作。

  上世纪80年代的民办教师其本质还是农民,周一到周六在学校教孩子读书,周末回家帮家人种地。这样的生活谭锁林一干就是6年。

  在当民办教师期间,谭锁林利用业余时间大量读书并尝试文学写作。他隐约感觉到,这可能是改变他人生命运的一个机遇。而事实证明,写作的确让谭锁林彻底走出了农村。当年和他一起写作的共三人,另外两个人都放弃了,一个如今在家里种地,另外一个因病前年去世。

  迫使谭锁林放弃当民办教师的主要原因是待遇太低。整个八十年代,乡村民办教师的月工资仅仅三五十元,即便到了后来,也不过一百元左右。谭锁林当年之所以放弃,还有一个原因是学校领导认为他写作属于不务正业,处处冷嘲热讽。

  在多次“民转公”无果后,谭锁林在1988年离开乡村到了宝鸡。这一年,孙少平在《平凡的世界》中已经到煤矿当了6年的工人。这一年,已经28岁的谭锁林因为“单身”,成了当地有名的“老光棍”。

  谭锁林在宝鸡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筑工地上搬砖头。此前,一个在杂志社工作的文友很欣赏他的文字,说他如果来宝鸡可以推荐他到杂志社协助发行。但到了杂志社后,此事因多方面原因而泡汤。为了生计,他干脆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打零工。某日,建筑工地的工程师使唤他往办公室里搬一盆花。在工程师的床头,谭锁林见到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因为喜欢写作的缘故,他此前已经听说这本书出版,原计划等这个月工资下来就去书店买。

  花搬完了,但谭锁林却久久不愿离开,双眼死死地盯着工程师的床头。工程师是个聪明人,就问你也喜欢看书?谭锁林红着脸点了点头。工程师说这书我明天就看完了,你明晚过来拿,可别给我弄丢了!(编者:理想者那里,书籍不仅仅是纸与墨的合体,更是促人向上的车轮,在这里,好的书籍,远比粮食珍贵。)

  当时正是夏天,歇工后的谭锁林抱着《平凡的世界》跑到工棚外的电灯下看书。夜半时分,工友们突然被一阵哭声惊醒。有人连忙披了外衣出去查看,原来是谭锁林抱着一本书哭得稀里哗啦。“这人脑子一定有病!”许多工友不解地议论说。

  每每想到孙少平,就能振作起来

  因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谭锁林和同样喜欢读书的工程师成了朋友。工程师惋惜地说,这里不是你久待的地方。我介绍你去另外一个地方吧。

  工程师次日即介绍谭锁林去了一个朋友的印刷厂。谭锁林在心里告诉自己:是《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改变了我的命运。在印刷厂工作了一年多,谭锁林又去了一家杂志社,一边协助搞发行,一边继续写作。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红颜知己、同样喜欢写作的林女士。

  和林女士相识无疑是谭锁林这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同时也是最艰难的时光。两个文学青年几乎把每月所有的收入都拿来买了书。“最艰难的时候,两个人每天生活费只有5元钱。”谭锁林回忆说。

  生活虽然艰辛,但因为有《平凡的世界》做精神支撑,两人感觉生活蛮充实的。这一时期,谭锁林甚至开始启用“谭少平”做笔名向各种报章杂志投稿。

  谭锁林和林女士的感情在2000年左右出现了变故。林女士离开了“谭少平”,她说谭少平太理想主义了。(编者:故事中,理想主义让人尊敬;现实中,理想主义却因为与现实的差距而不得不放弃。)

  林女士走后,谭锁林又先后到西安等地发展打拼,并组建了家庭。其间,他的生活和事业发生了众多变故。用他的话说,有好几次差点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但每每想到路遥笔下的孙少平,他又振作了起来。

  如今的谭锁林在宝鸡拥有自己的广告公司。谈到过去的这些年,谭锁林坚持认为自己的生活轨迹基本是按照《平凡的世界》在行进。他曾不止一次前往陕北清涧等地追寻路遥生前的足迹,希望能从中解读一些什么出来,但都未有收获。

  为了纪念作家路遥,谭锁林每年11月17日都要到位于西安市建国路的陕西省作家协会的院子里去走走,他说他能感觉到路遥生前的许多痕迹。

  谭锁林的床头长期放着一套《平凡的世界》。他说每晚休息前自己都会坚持随手翻几页,因为他感觉这本书就是为自己的人生而写。

  谭锁林还说自己这些年结交了许多朋友,而许多人之所以喜欢《平凡的世界》,都认为路遥笔下的许多人物身上有自己的影子。“这可能就是共鸣吧!”

m_f6fae22cb2cbbfd4d4a6576223736d2b.jpg

  河南灵宝人张敏学:我们这代人写满努力坚持不放弃

  张敏学是西安一名普通的中年律师,可许多年前,他只是山村里的一个农家孩子,对未来十分迷茫。小说《平凡的世界》1986年出版,而张敏学1989年高中毕业,遭遇了和孙少平几乎相同的处境:没能上大学,却再也不能融入农村。

  《平凡的世界》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在小说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农村为生计而挣扎,像极了哥哥孙少安;而在上学路上,为了事业和爱情的奋斗,更像弟弟孙少平……

  他说,《平凡的世界》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缩影,写满了努力、坚持和永不放弃。

  20年过去了,张敏学还是将自己和妻子的合影挂在办公室里,在那个迷茫的岁月里,这张结婚证上的照片,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合影。

  “珍藏着这张照片,是因为这段婚姻弥足珍贵。就像《平凡的世界》里,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一样。”张敏学说。

  张敏学是河南灵宝人,现年46岁,个头不高,皮肤黝黑。最近十余年的安逸岁月,并没有过多地改变他出身农家的样貌。1989年,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播出时,他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两年后又去复读考上了,但却无奈因为贫困放弃。

  落足农村,他走上了如孙少安一般与命运抗争的路。(编者:可以肯定的是,《平凡的世界》对农村青年的影响,肯定比对城市青年的影响要大得多,而这,恰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缩影。)而正是受到了小说主人公的影响,张敏学对家庭也从未厌恶和抛弃。

  没钱上大学,最后去“洗矿”

  张敏学兄弟姊妹八人,他排行老七。那一年,张敏学高高兴兴地把大学录取通知书带回家时,哥哥们聚在家里,眉头紧皱着。后来,哥哥们商量,张敏学要去上大学,就意味着对家里没有贡献了,那就需要给老大、老二、老三每人交1000元生活费,以后家里的事也不让他操心。

  这几乎将张敏学逼上了绝路。“我当时哪来的钱呐?最后想来想去,还是决定不去了。”张敏学回忆起来已没有多少痛感,但当年的遗憾已然挥之不去。

  辍学后的张敏学开始谋划着要做些啥营生。当时,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大型黄金金矿区。当地村民就打起了这块矿的主意。

  “我当时什么都不知道,根本不知道怎么偷矿。但是我三哥门儿清,我就给他说,能不能偷矿时带上我,他说行,就让我第二天早上起来早一点。”张敏学激动得几乎一宿没睡,凌晨5点他就站在了三哥家的门前,却发现门已经上锁了,他在门外喊醒了三嫂,结果三嫂说:“三哥早就走了,你身子骨弱,又没有干过这活,万一被发现了怎么办?”那时,偷一次含金量高的矿,能卖三四百元。

  对这条“致富路”绝望的张敏学,陷入更深的迷茫:他开始发现自己不仅上不成大学,也融入不进农村。当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洗矿”,就是把经过处理后流出去的尾矿石拉回来再重新洗炼。张敏学帮工几个月,掌握了这门手艺。他在家挖了3个池子,洗起了黄金。

  “一车尾矿石运输费是150元,装车费15元。另外还有一些成本是买洗矿用的化学药剂,一车矿大概三四十元。”张敏学说,“这是政策允许的。”

  “一般一车尾矿能炼两三克金子,运气好的话金子能多炼些,一车矿赚个1000元,但也有什么都炼不出来,亏本的时候。”张敏学说。

  考到司法局:命运开始转折

  在孙少平高中毕业14年后,张敏学从家乡的重点高中——灵宝一中毕业,这个在现在看起来没有多大价值的学历,却为他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1977年元月中旬,孙少平从原西县高中毕业,之后回了双水村,在村里的学校教书一年多,后来又参加高考,但由于中学基础太差,高考落榜。又继续当了一年多教师之后,由于“村里和家里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年的教师生涯结束了,他不得不回家当了农民”,此时他22岁了。

  复读考上大学那年,张敏学也是22岁。“我是高中毕业的,上过高中和没上过的还真不好聊,没什么话说。”张敏学说,闲得无聊时,他就看书,最喜欢的书是《平凡的世界》。他特别喜欢孙少安,每次觉得迷茫的时候,他就拿孙少安的人物经历鼓励自己,觉得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编者:少安与少平,一个坚忍地留在黄土地奋斗,一个一心向往城市的另一种生活,尽管方向不同,但无所谓对错高低,重要的是,为梦想做了什么?)

  1992年开始,司法部召开全国乡镇法律服务所整顿总结暨经验交流会议,提出了广泛开展等级所评定和倡优达标活动,把基层法律服务所建设重点转到了上等级、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的新阶段。一些地市开始加强司法局人才储备力量。

  1994年,一个突然的机会降临了。“我和学校老校长的关系好,他鼓励我谋个正经的差事。另外,老校长的人缘也很不错,就给故县镇镇长尹吉祥打了个招呼,看能不能招我去司法局工作。当时尹镇长一问我哪毕业的,我说灵宝一中,他就觉得合适,最后又问起我还考上过大学,只是家穷上不起学就没去,基本就确定下我了。”张敏学说。

  后来,市上组织了一个统一考试,张敏学以优异的成绩过关,顺利地到了故县镇司法所工作。

  大学生和农民最终走到了一起

  张敏学一直觉得,认识妻子吴颖(化名)是他一生的幸运。他们的故事如小说中孙少平和田晓霞的关系一般,是一个常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说它不可能,是因为从世俗的观点来看,他们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一个高中毕业,一个大学本科毕业;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学校老师。

  1991年,高中复读结束要填报志愿时,吴颖正式进入张敏学的视野。当时,吴颖不知道要填报什么专业什么学校,张敏学建议,女孩子还是学师范专业,最后选定了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我们复读时在一个班,但当时男女关系比较敏感,一年下来也没说几句话。最后志愿填报完了,我们没事就在一块,关系就确定下来了。”张敏学说。

  1992年下半年,一个晴天霹雳把张敏学打蒙了:吴颖给他来信说,“你没上大学,我们俩可能性不大。”原来,吴颖往张敏学当时考取的三门峡电大寄了几封信,结果都被退回来了。后来才知道,张敏学回家务农了。

  “看了信,我挺伤心的。但是咱自己也知道,配不上人家了。”张敏学说。

  然而,没过多久,吴颖反悔了。当年春节,吴颖给张敏学带来一本《平凡的世界》,书中田晓霞的性格也影响到她,正是这本书让他们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在家的时候,不停地有人给我介绍对象,父母也劝我,说人家上大学了能和你结婚,但是我就是觉得要等。”张敏学说。(编者:对奋斗者来说,无论爱情还是事业,等待也是一种必须,也是一种磨练,必须先学会等待与坚持。)

  1994年,吴颖大学毕业后为了张敏学特地回到了家乡,到了故县镇小学教书。当时,张敏学已经摆脱了农民的身份,来到了故县镇司法所工作。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可吴颖家里就是不同意。她家条件好一些,哥哥在乡镇卫生院当医生,并且她是大学生,怎么会看上我这个穷小子?好在吴颖坚持。”张敏学说。得知这一情况,张敏学所在司法所一个副所长组织了两个老同志,一起去为张敏学说亲。去了3次,才终于定了下来。

  就这样,张敏学借了4万元,一万元用作彩礼,其它的作为婚礼花销,和吴颖完了婚。

  “当时在司法局其实挣钱不少,一个月工资400元,但是我们打官司有提成,大概能提个诉讼额度的30%-40%,这样一年下来,也能整个4万元左右,再加上年终有时候所长能给个分红,还能再多个几千元。”张敏学说。他本来以为,生活可能以后就是这样了。

  一步步走来,离那个迷茫的农村少年越来越远

  然而,一次交通事故又改变了张敏学的命运。1996年10月20日晚,张敏学在街上被一辆小轿车撞倒,全身多处骨折。伤情严重,灵宝市当地医院不敢手术,建议转院到西安。

  “我们那里离西安近,很多人有事都会来西安。在《平凡的世界》里,路遥把西安也写得很神秘很美,所以我一直很喜欢西安。”张敏学说,“这次住院是我第一次来西安。”(编者: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寄托着理想与未来的地方,它可以是西安,可以是黄原,可以是北京,可以是纽约,你给予多少奋斗,便可以融入多少。)

  本来要到西安红会医院住院,但当时没床位,就住进了解放军323医院。病房里一共住了6个人,住在他对面的是来自四川的一个老板。当时,一个律师过来探望这位老板,就结识了张敏学。

  “他当时手里提的大哥大,老板说我们是同行,多聊聊,结果就聊起来了。他建议我考律师(资格证),说这行不错,社会上需求大也能挣钱,我就心动了。”张敏学说。

  出院后,张敏学就开始了自学考试之路。两年后,他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并申请了法律工作者证书。后来,他一边在司法局工作,一边帮助别人打官司。慢慢的,也在当地小有名气了。2002年,当地豫灵镇一个大老板在上海谈了一笔生意,就指派张敏学去上海为他工作。在上海一年多的时间里,张敏学结交了一些政法系统的朋友,其中一位在上海市公安局工作的老乡劝他:“你为什么不去律所工作呢,不一定非得在私人手下干,这样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些。”

  出于对西安的膜拜,2003年7月底,张敏学就来到了西安,想要找个律所安身立命。在朋友们的推荐下,他选择了现在的律师事务所,这一呆就是12年。现在,他已经是该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了。12年以来,他一步步走来,似乎离那个迷茫的农村少年越来越远……

  2012年8月,张敏学的母亲去世。今非昔比,他几乎是一个人承担了母亲的葬礼花费,光一口棺材就花了4万多元。

  现如今,再回头看看,张敏学感慨人生不易。而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对于张敏学而言,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精神灯塔,走着走着,就什么都过去了。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或用微信,添加朋友,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谭锁林 1986年 宝鸡人 孙少平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