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后海现在是时尚和小资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京师图书馆——就是后来的北京图书馆、现在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最初馆址就选在后海边上的广化寺。国家图书馆曾经历过哪些变迁?又有哪些学术大咖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让我们走进国家图书馆的百年历史。
建馆时间:1909年
馆址变迁:广化寺→国子监南学→文津街新馆→抗战时南迁→白石桥新馆
从开始就被建在荒僻地段
受欧风东渐的影响,戊戌变法前,一些有识之士倡言仿效外国,建立公共图书机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以体仁阁大学士兼掌学部,次年为筹建京师图书馆购湖州姚觐元“咫进斋”和扬州徐乃昌“积学斋”私人藏书入京。宣统元年(1909年),设立京师图书馆的奏折上奏到了摄政王载沣手里。载沣批给京师图书馆的地方,是今天北京西城区什刹海北边的广化寺,广化寺以及后来迁居的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旧址、文津街,在今天看起来都是北京城内文化深蕴之处,但是百年之前,这些地方都是紫禁城外西北部不起眼的地方,但总算是给图书馆安了个家。次年京师图书馆成立,是为北京图书馆之前身。
广化寺馆舍狭窄潮湿,不宜存放图书。当时这里交通不便,来馆阅览者不多。1913年10月便停止接待读者,筹划馆址搬迁。经多方考察,教育部议定新址设于方家胡同东段路北原国子监南学旧址。 迁入“南学”后,京师图书馆条件有所改善,于1917年1月26日再次开馆,正式接待读者。第二次开馆时的京师图书馆,已经是在民国政府的管理之下,开始归北洋政府,后来归南京政府。
经费短缺,曾一月换一两个馆长
民国时期的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国立京师图书馆”,这一时期图书馆第一个特点就是缺钱,经费无法落实。京师图书馆从成立起就一直财政困难,虽有拨款但始终不能到位。从1909年就一直苦撑着经费短缺、甚至开不出工资的局面,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当时教育部有个制度,就是由次长兼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动荡直接影响到京师图书馆,兼任馆长的官员走马灯似的更换,换得最勤时一个月甚至换一两个。
1920年代,宣武门外开办分馆,后来叫京师第一通俗图书馆,就是现在首都图书馆的前身。
文津街新馆从圆明园遗址移来文物
1931年,北海西侧文津街新馆告竣,新馆从圆明园遗址移来一些文物:主楼前一对华表,与天安门的两对华表极为相似;圭形昆仑石一块,上刻乾隆御制诗;大门内左右各一通石碑,一为乾隆御制《教谕骑射碑》,一为文渊阁前的树碑,均为满汉文合璧;大门外一对石狮原为长春园东大门旧物。馆前街道原无名,因馆内藏有文津阁《四库全书》而得名文津街。
国立北平图书馆在七七事变后,与北大、清华、南开等高校一路南迁,先是到了长沙,后又辗转昆明。抗战胜利后,图书馆又回到北平。1983年位于白石桥的新馆工程破土奠基,1987年落成使用。1998年12月,图书馆更名,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对内称“国家图书馆”。
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京师图书馆初建时,所藏图书取自国子监南学和内阁大库,包括明代皇家图书馆文渊阁藏书和南宋辑熙殿珍本、翰林院残存的《永乐大典》、还采进敦煌石室所藏唐人写经本八千卷以及一些著名私家藏书,共有各类珍贵文献、善本等约10万册。
文津阁中的《四库全书》是七部《四库全书》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在文津楼中,仍是原架、原函、原书完整地存放着。文津阁《四库全书》共36304册,分装在6144个书函中,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当年高大的128个书架上。夹板、丝带、铜环一如当年。翻开书册,即见“文津阁宝”的朱印,“纪昀复勘”的黄笺和端正的馆阁体楷书,令人叹为观止。
图书馆与名人
●梁启超
梁启超是近代图书馆事业的积极倡导者,曾于1925年到1927年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作为馆长,最令梁启超为难的事是经费不足,政府拨款不到位,他上任后给相关的负责人写信说:“开办伊始,非经费到若干确实程度,不能令馆长安心办事”。
为缓解困难,梁启超采取内部节约措施,从馆长到员工压低薪金:馆长300元,副馆长250元,图书部主任200元,普通员工每月不超过百元。外宾造访的招待费用,梁启超都从个人薪金中支付。实际上教育部不曾依约向京师图书馆拨款分文,为了维持馆务的正常开支和员工生活,梁启超奔走借垫,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将个人十余年积存的永年人寿保险单由信托公司押借现款,维持馆务运转并给员工发了一年工资。做完这件事之后,他迫于馆务难以为继,写了两封辞职报告,获准后就辞职了。
梁启超的后半生对图书馆的工作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在他去世前还留下遗嘱,将其所藏图书全部捐献给国家图书馆,以供读者阅览。
●陈垣
陈垣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学家和文献学家。他一生最大的嗜好,便是读书。1915年,文津阁《四库全书》从承德运到北京,存放在京师图书馆。陈垣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从此他每天都要走三四个小时的路,到京师图书馆去阅读这部书,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雪骄阳,从不间断。陈垣每天自带一顿午饭,到中午喝点水,吃些冷饭,再继续阅读,不到图书馆关门绝不离去。就这样,陈垣苦读了十年,对这部书有三千四百七十多种书籍的大丛书进行了全面研究,成为近代以来我国第一位通读过《四库全书》的学者。在陈垣的治学生涯中,曾先后担任过京师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和北平图书馆馆长。这对他的研究工作有很大帮助。他是图书馆的领导者,也是图书馆的忠实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