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成语文化该拯救还是该创新?

2015-3-6 14:37:00  来源: 宝鸡日报   进入论坛

 

DQ08VV6IL9I4[SDEOCDJFYF

 

成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粹之一。可如今,篡改成语、嫁接成语、乱用成语的现象屡见不鲜。


针对这种现象,去年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通知》一出,有人表示赞同,认为早该下这样的“禁令”了;也有人持有异议,觉得这是在阻碍汉语文化的发展。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市几位对语言颇有研究的学者和市民,听他们说——


■ 现象点击
1、刻意篡改吸引眼球
篡改、乱用成语是众多广告商青睐的宣传方式之一。如今,走在大街小巷,或是打开电视机、电脑,翻开报纸、杂志,常常会有商家刻意“修改”的成语窜入眼帘。比如: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广告语,本该为“一见钟情”)、骑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语,本该为“其乐无穷”)、一明惊人(某眼病治疗仪广告语,本该为“一鸣惊人”)、无胃不至(某治胃药广告语,本该为“无微不至”)、饮以为荣(某饮品广告语,本该为“引以为荣”)、天尝地酒(某酒类广告语,本该为“天长地久”)、憋来无恙(补品广告,本该为“别来无恙” )……诸如此类的广告语随处可见,在吸引大众眼球的同时,让人们感叹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


2、生造乱用误导孩子
市民李海娟的孩子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可让她头疼的是,孩子现在写作文完全分不清规范用语和生造词语间的区别,甚至有时候不顾成语本身表达的意思或感情色彩,乱用一通,语文成绩也因此下降了不少。后来,经过仔细观察和询问才知道,孩子的这些“词汇量”都是平日里被人们生造乱用的词“耳濡目染”了!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特别是小学和初中的孩子,经常会把错误的成语当成正确的来使用,一直受这种错误用法的“洗脑”,对成语的运用自然越来越弱。


3、网络成语司空见惯
当前,快节奏的网络语言无疑是很多人的首选。在网络上,刻意“改编”或“组合”的成语司空见惯。大多数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就忽略了语句或字词的正确用法。
“喜大普奔”“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累觉不爱”……这些奇怪的四字词组,你能看懂几个?很多市民坦言,每个字分开都知道,可是,连在一起就有些看不懂了。但记者走访后得知,它们在年轻人中的普及程度令人担忧。张旭阳是我市一名大三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成语他似乎并不在意,他告诉记者,他和他的同学们都对网络成语更感兴趣,倒是正儿八经的成语平时使用率很低。


■ 观点平台
千年文化容不得不伦不类
宝鸡文理学院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言教研室主任 年玉萍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最大的特点就是结构上的凝固性和意思上的整体性,而结构上的凝固性就是要求人们使用时不能随意地增加、减少、替换、更改其中的成分,也不能随意互换语序。”提起上述几种现象的存在和盛行,年玉萍明确表示,千年文化容不得这样不伦不类。
年玉萍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成语被改头换面,并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中。这些利用同音或谐音的关系替换原来成语中的成分,看似表达言简意赅,给人们带来了新意,在商业领域里,这种更改成语的现象也的确迎合了一部分人的心理需求,但与此同时,也无疑给辨识能力较低的孩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引起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不满。年玉萍认为,从成语的特点和语言规范化的角度来说,对更改成语的现象应该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要严格按照成语的特点使用成语。


别让“新成语”侵占大脑内存

市区某中学语文教师 高爱玲
高爱玲是市区某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至今已从事语文教育 20余年,作为一名对语言文字锱铢必较的专业人员来说,让她接受所谓的“新成语”还需要一点时间和耐心。面对这场愈演愈烈的“成语大战”,她表示非常担忧:“这样污染我们的语言环境,会对下一代传承语言文化造成很大的影响。”


高爱玲说,传统成语都有典故,而生造改编的成语忽略了传统成语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网络成语就更不靠谱了,往往只是网友们对一件事情的感触,挑选感触里的几个字,缩写组合而成。比如:“不明觉厉”意思为“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听起来感觉很厉害的样子”;“细思恐极”意思为“仔细想想,觉得恐怖至极”;“人艰不拆”意为“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而使用频率极高的“喜大普奔”则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写……在高爱玲看来,这些字与字之间本身并没有含义上的联系,所以要想明白其中的意思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应该尽量减少使用“新成语”。


得体使用是对成语的尊重

宝鸡文理学院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副教授 王应龙
成语浓缩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王应龙觉得,只有得体正确地使用成语,才会富有表现力,同时也会体现出说话人睿智和非凡的想象力。相反,成语使用不当,不仅词不达意,影响表达,甚至适得其反,闹出笑话。“有人用‘破镜重圆’描写失散多年的兄弟得以相聚,用‘豆蔻年华’描绘男青年,用‘首当其冲’比喻冲锋在前……这样的误用举不胜举,让人忍俊不禁。还有的属于随意断裂成语,如歌曲‘曾经山盟,曾经海誓’‘天不老,地不荒’等等,歌者可能想要营造一种情感的申诉氛围,却使得成语支离破碎。至于‘晋善晋美’‘咳不容缓’等采用谐音的广告词,闻者刹那间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确实也达到预想的商业效果,但是这种广告词在短时期采取狂轰滥炸式宣传,再加上各类媒体对人潜意识的影响力,很容易对初学者造成误导。”王应龙认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禁令”,就是为了给传统文化争取最起码的尊重,加强语言规范意识,营造和谐的语言环境,提高民众语言体悟能力和文化素养,使中华文明得以更好地弘扬和传承。
广告运用中成语可以适度“嫁接”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告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仵军智

“成语被誉为中国语言皇冠上的明珠,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寓意深远。就‘嫁接成语’而言,我觉得只要合情合理、明确适度,可能还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特别是运用于广告中,合理嫁接不仅可以使广告表意丰富、简洁明快,读起来上口,记起来容易,而且幽默诙谐,有极好的表达效果。”针对广告宣传中成语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仵军智有着自己的看法。


仵军智认为,广告语中“嫁接成语”只要不刻意制造噱头、哗众取宠,不以混淆视听、影响消费者的信息判断为目的,而是与商品特色、品牌定位、品牌个性等相结合,能清晰传递品牌理念和广告主题,那在为品牌和商家带来价值较高的优秀广告文案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国汉字的神奇魅力。例如“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默默无蚊”(驱蚊器广告)等广告语,虽然是褒贬不一,但消费者在“会心一笑”中理解了商家的意图,明白了商品的卖点和特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古人给我们后人积累的博大精深的语言信息库,可以说是广告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财富,给品牌形象更棒的创意美感。”仵军智说道。


有创新才会有发展

汉语言文化爱好者 董成军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语言文化也一样。”在市区某企业就职的董成军是一名汉语言文化爱好者,在他看来,正是有了先辈们一点一点的创造和积累,才有了言简意赅的成语文化,所以,成语文化要向前发展,我们就不能只是一味地守旧,而是要创新,要融合。“语言文字的改变本身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董成军解释道,我们现在常用的很多成语和词语都是古人根据某些典故简化而来的,对于古人而言,这就是一种创新。如今,有很多人反对成语创新,那是因为我们对成语的创新还不够有理有据,甚至只是几个汉字的简单相加、胡拼乱凑,根本无法上升到成语文化的高度,以至于给很多人造成了成语文化只要和“创新”搭上边,就与实用性和文化性绝缘的误区。董成军说:“其实,我们只要不是粗制滥造,词不达意,严格遵循成语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原则,创造新的成语就能促进成语文化的不断发展。”


■ 各方建议

遏制生造成语之势
文字工作者李艳:成语本身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肆意生造和乱用成语都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违背。生造成语,是在现有成语的基础上改造或直接将通常单用的字词进行组合搭配后,并赋予其新的寓意,或是反其意用之,以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然而,这种颠倒、曲解成语本意的行为,会给社会和大众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因此,遏制生造成语迫在眉睫。
净化网络语言文化


网络达人李强:如今,电影、电视、网络已对我们的生活形成包围之势,特别是网络,已成为广大群众汲取知识、娱乐生活的重要平台。作为一名网络达人,我也经常会在网上看到一些通过缩略、拼装而成的网络成语,细细琢磨,这些所谓的“新成语”其实根本不符合成语的结构特点,在表意上也十分不明确。所以,我们应该尽各方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努力营造规范语境


市民毕建军:媒体的宣传对青少年具有渗透教育功能,青少年正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对错误的成语、用法缺乏辨识能力,特别是含义简陋、内涵粗浅的“新成语”,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而言,缺乏营养。因此,主流媒体应该肩负起文化普及和传承的重任,在成语运用方面,应该慎之又慎,努力营造一个规范的语境。

 

别丢了成语的美感就好

成语,既朗朗上口,又高度精练。千百年来,它以言简意赅,合辙押韵,成就了自身独特的美感形态与美感特征,可谓汉语中的“高端产品”。因此,一直以来,成语都深受国人喜爱,并经久不衰地长存于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可现如今,这种古人精心提炼的“美好”却常常被我们破坏——综艺在调侃、影视在乱用、广告在篡改……笔者以为,这样随意调侃、篡改、乱用成语的“文字游戏”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更在无形中丢失了成语积淀了上千年的“美感”。


近几年来,一些商家为追求广告效应,吸引大众“眼球”,而玩起了文字游戏,一些成语被随意拆分、组合、改头换面,甚至被拼凑得“面目全非”。比如:“‘快治’人口”“有‘痔’无恐”“口蜜腹‘健’”“随心所‘浴’”“‘烧’胜一筹”“投之以桃,报之以‘利’”……叫人理不清、拿不准。这些所谓的广告创意,看似“画龙点睛”,巧妙运用了汉语的谐音,实则不仅改变了成语的本意,让人觉得牵强附会,也让本身能够鲜明、生动、准确地传播信息的成语毫无“美感”可言。


其实,不只是商家肆意篡改成语,日常生活中,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乱用也时常出现。记得有一篇新闻曾报道,某大学校长引用“七月流火”一词,来形容天气炎热,其实,该成语的意思是“天气转凉”。报道一出,一时间引起坊间哗然,被认为是知识分子的“低级错误”。


总之,规范使用成语就是尊重我们的民族文化,哪怕是创新成语文化,我们也不能随意捏造,否则,失去“美感”的成语将失去最初丰富的含义,那才是对民族文化的糟蹋!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或用微信,添加朋友,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推荐信息
到西安关中驾校 考驾照  三秦游网站指定单位,网上报名优惠200元!
陕西户县龙窝酒!
秦绿辣椒 我的辣味!
 
最新信息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