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近年来,紫阳县抢抓避灾扶贫搬迁机遇,以打造宜居城镇、生态城镇为目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益管理”的要求,强力推进城镇规划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全面推行城镇精细化管理,掀起了全域城镇化的热潮。
全域规划 增强城镇张力
该县坚持“城乡一体,全域紫阳”的理念,打破城乡界限统筹安排,以10万人进县城、10万人到集镇、10万人住新村的“三个三分之一”进行布局,全力推进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支撑、中心村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城镇建设,规划先行。该县不惜重金聘请专家对城镇规划进行大幅修编,将毗邻县城的蒿坪、向阳两镇纳入县城规划区,形成一主两副的空间布局,规划总面积由18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计划三个板块总入住人口近期8万,远期达到14万,将占全县人口总数40%,真正成为统领全县的“磁极”。
以任河流域的包茂高速、襄渝铁路复线过境段和汉江过境段两条主轴,对县内其余各镇集镇建设也进行了新一轮布局,分类打造“农业产业型、工业加工型、商贸物流型、休闲旅游型”集镇,吸引搬迁群众向集镇聚集。
双桥镇在老集镇东西两侧分别规划建设了280户的兰家坪安置点和450户的东河坝安置点,建成后,集镇人口将是原来的3倍。借势避灾扶贫搬迁,该县在集镇规划区建设安置点24个,洞河、焕古、高桥、毛坝、洄水等重点集镇建设加快推进。预计到“十二五”末,镇区人口大约5000左右的集镇将超过三分之二。
完善配套 提升城镇功能
随着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城市骨架快速拉大,县城基础设施配套显得尤为迫切。从2007年开始,该县通过“向外引、往上争、对内挖”三措并举,累计筹资近40亿元,连续八年实施城镇实事80件。从老百姓最盼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县城亟待完善的基础设施入手,先后建成了紫阳广场、第二小学、县医院综合住院楼、西门河及紫阳港跨汉江大桥、县城后备水源工程、县城垃圾处理场及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市政工程,县城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往年的街道窄又窄,活像一条乌梢蛇;往年的街道短又短,好像爷爷的旱烟杆;往年的房子矮踏踏,活像乌龟地上爬……如今山城大变样,高楼大厦一幢幢,这边就是观江台,那边就是体育场,新修的广场真漂亮,盏盏彩灯放光芒……”紫阳县汉剧团自编自演的民歌剧《驾起彩船逛山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紫阳县城建设的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各重点镇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也全面开花。该县在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建设过程中,统一编制了安置小区配套项目规划,共规划基础设施项目445个,公共服务设施项目335个。捆绑项目资金2.73亿元,争取移民搬迁配套专项资金7.8亿元,实施了一大批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极大改善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精细管理 彰显城镇魅力
三分建,七分管。该县全面推行城镇精细化管理。投资500万元,购置洒水车、垃圾车、清扫车等环卫车辆17辆,增加机械化作业面积,进一步提升环卫保洁质量。对县城主街道、公共场所、背街小巷实行划片管理,责任到人,定时洒水、一日三清扫、全天候保洁;对垃圾实行定点密闭收集清运、填埋处理,做到日产日清;对县城公厕落实专人管理,县城环卫保洁率、垃圾清运率、公厕保洁率均达到100%。
城管执法大队加大市容综合执法力度,协同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和综合整治活动,重点整治占道经营、乱设摊点、交通秩序、户外广告、建筑工地等。2014年共拆除不符合规划要求门头牌匾93处,随意张贴的大型户外广告473张,乱贴乱画、“牛皮癣”野广告1000余条。
投资64万元建立了县城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对县城区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实行24小时监控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乱泼乱倒、乱停乱放、乱摆乱占、沿街叫卖等城市管理顽疾实行电子抓拍固定证据,实行现场处理、上网锁定处理等手段进行严厉处罚。2014年,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发现各类违法违章案件98起,处罚98起有力地震慑了违反城市管理的各种不良行为。
该县全面推行镇村垃圾收费制度,建立“户收集、村清运、镇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21个镇配齐压缩式垃圾车,新建集镇垃圾堆放场21个,垃圾池1065个,投放垃圾桶1214个。
移步即是景,举目满眼春。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百姓生活更加舒适,见证着紫阳城镇建设的历史,记录着紫阳活力勃发、魅力四射的前进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