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刘新成在两会期间表示,我国一些地方在公共文化项目建设上还存在主观色彩,建议多与老百姓的需求对接,多“接地气”。刘新成说,他经过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的文化部门在提供文化产品方面与百姓的文化需求有不对接现象。许多农村书屋存在使用不足问题,大部分书由图书管理员或所在的县乡定向采购,虽然都是新书,但跟农民的阅读口味严重不相符。(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公共文化建设,笔者想起今年春节期间在东南沿海一县城看到的情景。这几年,该县日益重视公用文化建设,投入了一定资金新建图书馆、博物馆等。笔者发现,该县一新建图书馆虽然看起来显得很有“档次”,但选址位于菜市场旁边,平时人声嘈杂,不时有小商贩拿着喇叭叫卖。在里面看书时明显感觉到,汽车鸣笛声、叫卖的喇叭声混杂一起,让图书馆少了那份本应该拥有的宁静。我想,这样的图书馆楼体建筑虽然看起来很有“档次”和“气势”,但仍谈不上“秀外”。
公共文化项目建设的另一种情况也引起了笔者注意。一个文化历史名城几年前建设的博物馆, 建筑很有艺术感,选址也不错。但进去一看,博物馆4层楼中只有2层被用于展示文物,其他的则用来作为乒乓球室、网球场、棋牌室等,显得不伦不类。值得一提的是,该博物馆中,当地很多有名的文物都没有放置,多是一些“大路货”,并且缺少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介绍,让人参观时心中有很多问号。我想,该博物馆虽然有美观的外表,很难谈得上“慧中”。
公共文化项目建设要符合群众文化需求,不能“徒有其表”,也不能“顾里不顾外”,而是要里外兼备,力求“秀外慧中”。公共文化项目的硬件指标之一,就是要建设能够承载文化服务的配套项目,这当然不能盲目追求豪华、大气,但要跟文化项目定位相符,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场所;公共文化项目建设当然不能有“面子”没有“里子”,软件也要跟得上。很多公共文化项目之所以备受诟病,皆因徒有躯壳,所提供的文化产品陈旧过时,不符合群众口味,或者相关服务质量跟不上,导致“里子”空缺。
公共文化项目“徒有其表”或者“顾里不顾外”,都不利于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利于培养人们文化消遣习惯,不利于当地良好文化氛围的培育,容易错过精神文明建设好时机。另一方面,公用文化项目建设“徒有其表”或者“顾里不顾外”现象,折射的是一种“交差”心态,实际上是一种公共配套方面的“懒政”,容易造成社会公共资源浪费。
公共文化项目建设的“秀外慧中”,源于政府职能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群众路线,源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也源于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使命。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应从每一项工作中科学出手。(特约评论员 凌保康)